Josherich's Blog

HOME SHORTS TRANSCRIPT SOFTWARE DRAWING ABOUT RSS

Ep 80. 阅读状态大揭秘,有人欢喜有人悲

06 Jun 2025

Ep 80. 阅读状态大揭秘,有人欢喜有人悲

我是Jazz。对,这一期呢,其实我们录节目的时间和以往固定的时间稍微变化了一下。然后我呢,现在是在美国中部时间,下午的六点钟,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时间。我很清醒,我的状态也很好,然后话给人也比较多。

但是大家都是在哪里的?哪个时期现在是几点钟呢?我在美国东部晚上七点,我现在是北京时间的早上七点钟。我其实平时这个阶段非常清醒,但是最近喝酒喝的有点蒙了,作息乱掉了,所以这个时间稍微有点困。然后不饿,但是我准备了奶茶,一饿了,我就可以吸丢一口。

对的,Jazz呢,我在柏林的凌晨一点钟。我也不困,毕竟是一个通过谈恋爱熬了很多次大夜的人,已经有了经验。我们为什么要换这个时间呢?其实因为我们以前一直录的时候都是在美国这边的早上,国内的晚上和柏林的下午。以前曼兰是一个晨醒人,然后唐本我呢是一个夜行人,所以我们两个人就非常的痛苦。

早上,像我这边的时间的话就早上八点钟,然后曼兰那边时间的话可能就是晚上十点啊,九点啊那种的。然后录完的话就会很晚的,所以我们就挑了一个对于Jazz不是很友好的时间,但是曼兰就是把我们都骗了,他挑了这个时间,然后自己变成了夜行人。我没有变成夜行人,我是作息乱了,后来可怜的Jazz要通过看曼兰最近的短片来续命。

顺便安利一下,曼兰新出了一个,好像是和民事还是和哪个出版社合作。对,跟民事,和民事来我家拍书架出了下半期,就是在前两天在国内的放假前出了下半期,然后就会讲对我有一些进行采访什么之类的东西。我刚才就是有点困的时候拿出了这个视频,看了一下,边看边发出阿姨的笑声,太可怕了。

所以,不是我的可怕,别是带入我完全不想看到任何关于这个视频的东西。这个视频在哪里可以看到呢?在小龙书、B站和视频号,搜民事的名字都能看到,我们放上链接。

好的,对,然后我因为他们剪完之后就会发给我确认一下。然后那边很仔细,就是我确认完就说什么地方可能有个错位字的什么之类的。然后他们那边改完就会再发给我确认一下。然后到第二次确认的时候,我这一次我就说我不确认。我不想再看到自己,随便吧。

然后后来他们确实发出的那个瞬间也没有告诉我,因为可能就是因为我讲了这个话,我就非常能理解我这种羞耻感。我还记得最开始我们录这个播客的时候,就完全不想听到自己的声音。我现在还是不想听到自己的声音,就是我是纯粹因为剪辑我会听必须听,但是等真真上线了我是不会去听的,包括确认真爱那边。

其实我们离上一次录节目只过了两周,然后这期节目发出去可能到六月份了,但是一些日常的update可能会没有太多。我不知道大家,我可以先说因为只有两周的时间,然后堂本呢就什么书都没有读,所以这期我没有太多的贡献。我只想说一下为什么我没有读书呢,是因为我买了一个电bass,所以我这两星期都在写bass,然后基本上可以保持每天大概一到两个小时的练bass。

学家练bass的这个时间,每天就是下班回来的时候如果不太饿的话就先去谈谈bass,然后再去吃饭,吃完饭再谈谈bass,基本上晚上就过完了。所以好像提前有点噪音扰明,我很抱歉。所以我的邻居对不起你们。

然后那个周六周日的话可能就是没事啊,下午的时候就去练琴这样子,所以现在手上的那个剪子已经就会有磨出来,磨掉皮啊或怎么样那种呢。但是,但是我很开心,所以就是我没有读什么书。我其实还专门找了一下有没有关于bass的书,或者说这书里面有提到bass之类的。我发现没有人care bass。

对,我就说除了漫画之外你说不出其他之类的,我就发现大家都没有人care bass,可能都是一些吉他手啊什么这种有很多。So nobody cares about that。我说OK,没有关系,所以我就没有怎么读书。

那所以就是这两周或者说是这五月份大家的生活状态和读书状态是怎么样呢?大家可以,你们如果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我肩膀不好,所以我就不能做家务。我也不能自己做我的陶瓷的东西,所以我就没有听书的时间,所以我只能看书也是有限制的。所以这个月基本上只看了两本书,接下来会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我读的唯一的两本书。

也不是唯一的两本书,我听了一本书,然后读了一本再读的有一本。四月份读了半本,五月份读完的有一本,就是量非常非常的少。蛮有意思就是因为我的肩膀的关系,我今天想要推荐其中一本书当中还有相关的这种内容,然后就是让我觉得啊太有共鸣了。我等会会聊到就因为肩膀不好然后没有做家务的时间就非常影响我的阅读量。

这个说法就让我想起很多人其实不是听播客的时候是在做家务的时候吗?然后就如果看到喜欢的播客更新的说好那我今天要开始吸尘。因为这样子是这个。

对,我最近迷上了一个中文的播客叫Nice Try,我是真的是迷上了,我是跟着听了很久很久,然后我是最近才开始听他们,所以我是从第一期开始往后追的,听他们好几年前的那个节目。然后其中有一期一个主播就提到说他们去参加那种Podcast协制之类的集会,然后他就觉得很无助,因为他平常也是在吸尘的时候听播客,现场没有尘可以吸让他吸,他就坐在那里听主播们聊天。

他就觉得很不习惯,他就很想找一块地方来吸一吸。他觉得主播方应该开放式一变场地,然后让这些平常做家务的时候听播客的人在现场可以干点事情。就有很多喜欢听一些听书啊或者是听播客的人手上都喜欢做点什么事情嘛。

所以像什么针织啊,勾针啊,我会做这种。对,我最近在那个播客上听到一个我很喜欢的书法,跟这个有点异曲同工。就是其中一个主播在用椭圆机做运动,然后椭圆机做运动的同时他会看剧,所以他后面就演变成了一个表达,就是我用椭圆机看了什么什么剧。就是类似这样的表达,觉得很可爱。

我是大概冬天的时候一般会去做勾针的一些东西,就couché的一些东西。然后我couché的时候要不然就放一些视频,要不然就是会听书。对,我可能很少听播客,也如果我今年冬天再couché再听书的时候就可以说,我couché了几本书这样。

对,然后我最近的阅读状态绝好,真的是绝好。自从不用录某一个播客,我们就不用这么指明到心了。不用这么指明到心,但自从不用录某些播客之后,我的状态真的绝好。我大概在两周里面读了十本书,其中有四本是五星的书。而且五星的书就是好看到我要尖叫的那种五星的书。

最近也经常在公园或者绿地或者随便什么地方读书的这种新的习惯,然后我就经常早上去上班之前我会提早一点出门,然后去公园,买我自己会带冰咖啡,然后就坐在公园里面读一小会。就是那种野书在那边打太急,然后我就在那边看书的状态。

或者就是地铁出来就明明到就是走几分钟就到公司了,但我偏偏没有那么快去公司。我就先找个绿地,然后坐着看一回书,然后再去上班。所以就觉得太好了,哇,找回了阅读的快乐。

比如说到绿地的话,我也是这两周的时候大概去了公园两次的样子。然后因为我只要只能周末去嘛,所以就两周的样子,那个什么,反正就五月份去了两次。我这边的话也就是我会主要是去picnic,然后去自己带一些东西去吃,然后就是自己拿本书坐在那边看。

还有就是可能去剪播客,因为这个播客,我觉得我在家里没有办法去专心致住的去做剪播客这种事情。不是很想做这个事情,然后没有办法去专注力。到了公园的话反而就可以做这件事情,然后加上也可以去读书。

我觉得确实,尤其是现在这个,我们这边的话大概就是春天,夏初的样子也没有很热,所以天气很好。我就很喜欢在那种自然的环境里面,觉得非常的质疑自己这样子。所以建议大家可以如果有这个机会,或者说有身边有这种公园或绿地可以去的话,可以去尝试着在里面看看书啊,休闲一下什么的。

Jazz呢,我觉得公园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也想尝试去公园里读书,但是但是待上好几个小时怎么解决尿尿的问题?我不会待好几个小时。我也不会待好几个小时。首先第一,这样,第一就是我这种地方,like made of nowhere地方,它那个公园里面是有那个camp,露营的那个设施,所以它有公共的卫生间。你真的想要去的话你可以去,但我基本上在那边可能撑死两个小时,我也就回去了。

我也没有很想在外面待那么长时间,因为就我一个人。如果和很多朋友一起的话,可能会时间长一些,但是我一个人的话我待不了那么长时间。唯一我害怕的是有虫子,所以我一般夏天不去,这个又热又有虫子的时候我夏天不会去,就这种时候虫才比较少的时候我是OK的。

刚才曼兰不是说她看了好几本五星级的书吗?然后她在看这个书的过程中顺便还给我安利成功了。她也没有想给我安利,她只是来跟我吐槽为什么她五星的书,我打了一个好像是三星还是几星我忘了,但是因为是曼兰,所以就让我重新又去读了那个作者的另外一本新书。

我觉得那新书我现在还没读完,但是至少可以给四点五星吧,重新又爱上了,对吧?但是我读的她那本新书是一个nonfiction,写得很妙,如果也许下一期我会来说一说。对,我可以说一下,你们刚才说那本书的名字叫什么吗?

漫兰推荐那本书是让漫兰来说吧。我当时提到这本JS不怎么喜欢的书,但是最近出了中文版是叫在家,作者是尤迪特·海尔曼。那本书我也很想读,我就看到你们那个什么,但好像是没有英文版,是不是?对,这本书我忘记我当时给了几星,但是我还很清晰的记着我当时读的感觉,还有我写的评论,大概就是这本书读着就像德国超市里面买的冷冻蔬菜似的。

对,然后我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我会有这样的一种感受,但是这个作家是德国现在当红的一个作家,也是很成熟的作家吧。对,然后我最近读的是他一本最新的。这回对,下回如果我读完了的话,觉得还那么好的话我再来介绍。

对了,但我今天想说的是,由于我不是谈了一个要让我死的恋爱吗,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好像特别特别想去看文学。不仅是看书,就是我会有很多很多的冲动想去看书。而且我现在拾起了我多年为做的一个东西,就是去重新大量的去电影院看电影。

我今天因为怕我会很早会困,所以我特意安排了两场晚上的电影,都特别特别的好。我在这里安利其中一个,因为可能线上也会有资源,然后可能在一些电影院里也会放映。至少我觉得在美国应该有放映,就是今年柏林电影节的获奖影片是一个挪威男性导演拍的三部曲,叫做奥斯鲁,奥斯鲁,奥斯鲁。

然后他这三部曲是Sex、Dreams和Love,每一个主题是一个电影。我今天看的是叫Dreams的电影,然后它是以一个17岁的女生爱上了自己的女教师的故事为主线。因为这种暗恋有很多很多的情绪,他把它写了下来,那个台词非常非常地优美。

并且把写成这个东西给了他姥姥看,他姥姥又在他的同意下给了他的妈妈看,然后就引发了一场关于文学的讨论。就是真的是非常非常好的一个电影,强烈向大家推荐。就算你不喜欢这个题材,但如果你喜欢文学,尤其喜欢文学这种虚构与现实之间的探讨,这个电影绝对是能够满足。

我有被安利到,它的这个中文名字叫做姓梦爱三部曲之梦,但是这是三部电影,它不是一个电影,它是三部电影。然后我今天是看了它其中的这个叫做梦的电影。对,因为它是一个男导演,所以我其实是很有怀疑的,就我开始没有想看这个片子,但这个片子确实是阿卓执意说,这个很好。

他只是看了封面,封面他就说很好,然后我们就去看了。就看完这个片子以后,我也很想看它其他两部。好像其他两部一个是讲一对男性恋人,然后还有一个是一对男女恋人的。对的。起码豆瓣上面来看的话,剩下就是姓和爱那两部的评分只有六点几,但梦剧的话有八点零。我又不想看了。说到电影的话,正好我也可以说一部,就是我看了电影,主要是因为我们聊过这本书,然后最近这个电影就是有的看了。

叫做树草的冬天,我要去看。 都很喜欢这本书吗?所以我对那个电影还蛮期待的。这个电影是这个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反正我看了后,虽然他在豆瓣评分也不高,好像也只有六点几,但我个人非常喜欢。我是觉得他非常好的理解了这个小说到底在讲什么。他用这种画面,用电影的语言把这个小说完全拍出来了,还没有乱改呀或怎么样的。他会有一些自己的其他解读在里面,但他拍得非常好。可能对我来说,他甚至拍得太过直白了,因为小说还是稍微有点含蓄的嘛。

对,我觉得他可能把这些小说的主题拍得特别特别直白,放在你面前,但他既拍得蛮好看的,我自己还蛮喜欢的。然后看完电影之后,我又去读了一遍小说,我就正好能看到电影和小说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我觉得还是蛮不错的一次体验。

唐美人是在电影院看的吗?没有,你在B站上面。太好了,B站上面就有。好的。对,你搜这个。这个电影没有办法再,反正我们这个地方没有那个电影院可以看。它是去年在多伦多电影节的时候放的。对,然后我今天看,但这个不用剪,剪不剪都无所谓。

因为我下面就,第二看第二场是柏林县有一个queer movie festival,放的全部都是短片。今天这个是四个短片,三个都是和亚洲背景的,四个短片无一例外的都是在讲原生家庭,而且讲得特别好。我觉得确实也很感动。而且很神奇的是这两片子中的两片子是女性导演,她们全都到场了。其中一个是加拿大人,她是加拿大的越南裔导演,竟然也来到了现场。日常聊完了之后,我就言归正传来推荐一下三位主播想给我们推荐的书。

还是从H先开始吧,也正好。因为刚刚谈到书嫂的冬天这本书,出了电影,然看完电影之后,又去看了一本书,正好跟我的经历非常相似。这本书叫做Pedro Palermo,作者是Huan Rufo。中文一本叫做Pedro Palermo,作者的名字叫做胡安·卢尔福。他讲的是一个男人因他母亲临终前的遗愿,到了Komala这个镇子上,去找他从未见过的生父Pedro Palermo。

他还没有进镇子,就得知父亲已经死了好多年。这个小镇在他母亲的口中充满了活力,如今已经完全被遗弃。他在这个镇子里面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鬼魂,每一个鬼魂都有故事,和他母亲有缘,和他父亲有缘。父亲是这个地方的大庄园主,有钱就容易有权,有了权就容易滥用,这个邪恶的大坏人也有悔恨的地方。小说里面充满了死亡和遗憾,大家总会说这是一本魔幻现实主义和哥特小说,但我读下来觉得书里面的气氛更贴近于哥特气质。

我自从读完了这本书之后,屡屡坐在键盘前面想要写感想,但发现落笔真的很难,就连写简要的也觉得不简单。说少了可能觉得不够有吸引力,说多了又觉得可能会不会剧透。这本书的原著是西班牙语,我读的是英文的,语言非常简单,且描写部分的语言极其优美,极其有诗意。这本书很容易读,特别顺滑,但不容易理解。

书里面的叙事者很多,又是非线性的叙事。有时候我要翻回去看看,现在是谁在说话,这个人是谁啊?他在现在和过去之间跳转,虚虚实实。小说的人物每一个都充满了激情和血肉,有时候怀疑自己的判断,书中的人物到底是活人还是鬼魂。我看到了一个读书非常厉害的油管博主推荐这本书,他说他第一遍读的时候,完全没有意识到男主角在小说写到一半的时候有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发生了,但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还是读了第二遍之后才理解的。

我看到他这么坦诚的承认之后,我就放心了,原来确实不是一本第一遍就能读得很明朗的书。帮助我理解这本书的还是原著改编的电影。其实这本书我之前就马克好久想要读,就是因为在电影刚刚上线网飞的时候,我听到了一个播客很简短的介绍这本书,当时就被一些关键词吸引住了。我还买了有声书,但一直都没有听。

上个月我不是去墨西哥出差吗?我就想带一本关于墨西哥的小说。于是就搜了一些书单,看到这本书,我就想正好,那我就去读这本。于是我就去书店买了实体书。我在飞机上看了一点,落地之后还有45分钟车程去酒店,一路上都是沙漠和仙人掌,就和这本书的封面一模一样。然后我当时就特别心潮澎湃,我想说,这不就是小说里写的环境吗?这让我更加有了一个视觉的参考。

在墨西哥的时候我读了半本,回美国后又读了后半本。然后我看了电影,电影看完之后我又把书拿起来,挑了一些读了大半本。我觉得这个过程特别好。在看电影的时候,看到某些对话,某些鬼魂,甚至我能认得出,我能记得,我身处哪里的时候读的这一段。可以说电影虽然做了一些改动,但大体上非常忠于原著了。

看电影的好处就是,人家确实理解了小说,在进行第二次创作。因此人物关系理得很清楚。我看的时候就是有屡屡那种,哦原来是他,哦原来跟男主角的父亲没有什么太大关系的鬼魂啊,这个是,哦原来说的后半部分叙述者是这些人啊等等,所以我觉得这个过程确实挺好的,就是自己先读一遍,然后再看一遍电影,再读一遍也让我对这本书特别痴迷。

再说一下这本书的影响力吧,普遍认为是拉美文学界最重要的作品,引领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个领域。我特别想读之前的1994年英文版,前言是桑塔格写的。桑塔格把这本书称为21世纪最伟大的小说。我买的是最新翻译版本,2023年出版的,前言是马尔克斯写的。马尔克斯在墨西哥第一次接触到这本小说,在一个晚上通读了两遍,第二天读了作者的另外一本书《燃烧到原野》,然后又过了一阵子,读到了作者的其他作品,作者好像一共也就只有三部作品,而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他唯一一本小说。我不确定这个说法是不是确然,我的印象是这样的。

他说看过了这个作家的作品之后,他那一年都读不进其他的作家,因为所有人都不如胡安·卢尔夫。在这之后,马尔克斯就开始下笔写《百年孤独》,他甚至可以全文背诵这本书,就痴迷到这个程度。这本书还影响到其他几位拉美文学的文学巨头,比如说博尔赫斯,所以这本小说的影响力还是挺大的。不知道我有没有表达清楚我对这本书的热爱,非常非常喜欢,希望大家也可以去读一下。

我看了一下我的豆瓣,发现我这本书是18年时候读的,应该是94年版本的,因为我mark了94年这个版本,我应该是从图书馆借的。对,我当时也非常喜欢,现在其实记不太清楚了。刚才H在说关于什么的故事的时候,我的记忆才慢慢苏醒过来,对这本书的记忆。我就在看我当时的评论,写说他这个小说非常有画面感,就很像电影的那种蒙太奇的那种手法,因为他不是一个线性叙事吗?

我不知道他这个出了电影,但我觉得就算他很有画面感,我其实还很好奇他是怎么样去把这个故事拍成一个电影。因为他没有故事,电影的话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反而比较好去呈现。这里面的话我记得他不是一个,我还蛮好奇他是怎么样去把它拍成电影的。其实他loosely有一个故事线,就是讲男主角去找他父亲,讲他父亲的背景。是有一条非常松散的故事线。

就我有去看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大家觉得这么伟大的小说,这么有想象力的小说,但它的电影拍得就非常规矩,大家就会觉得有一点浪费素材。但我觉得画面构图、用光、结构都真的没有话可说,视觉上效果是非常好的。哪怕你不在乎故事,单看那个画面就能很享受。我不知道你读了这个小说之后和这个电影的,这个剧照给我看,现在虽然不太记得那个故事,但那个小说的印象还在我脑海里。

我当时读这个小说的时候,它是那种蓝色调,然后灰白蓝色调,绝对不会这么彩色。现在看这个剧照,墨西哥当然是彩色的,我知道。我说的是小说,因为它可能是鬼魂,还是破败的乡镇,给我感觉就像是毕加索的蓝色时期的画。等等那个风格。我在读小说的时候是这样子的,所以我看这个剧照觉得还蛮有意思的。这其实是有一点,就是我还想说,刚才说到书草冬天,也是我在读小说的时候,脑海里面的画面和看电影时,导演出现的画面完全不一样。

我觉得这其实很有意思,可以看到导演自己是怎么样去解读这个文本的。所以我还蛮想看一下的。说到这个,我们也可以很快讨论一下吧。我有一个非常喜欢的播客节目,叫做Radio Lab,它里面有一期探讨了,有些人读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画面在脑海里,但有一些人读文字时不会产生任何画面,但可以吸收内容。

我就是那种文字一定要转换成图像才会觉得吸收进去,才觉得读懂。但像我先生就不是,他就是读过就读过,根本不会产生画面。他跟同事聊,他们还是作家,那个作家也是一样,不是读文字不会产生任何画面。然后他说,听到别人讲某部小说翻拍成电影,大家说跟我想象中的人物或画面完全不一样,我很不开心。他就说他完全无法理解,因为他自己不会有阅读的过程,不会有文字转画面的过程。

所以他也不会说自己有界定的,哦这个人物,读到这里他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穿的什么衣服他完全没有。我就很好奇,问他说,你是作家,当你在写一个画面时。如果是我的话,我脑海中会有幅画面,然后把这个画面翻译成文字写下来,告诉大家。但你是怎么样做的呢?他说我就是不会这样,我就是I follow a voice。这个现象太有意思了。每个人处理信息都不一样。对,那我们其他两位主播,骂朗和JS,你们在读书时脑海里是什么呢?

我比较奇怪,反正是我会产生画面,也会出现声音。我们也会出现声音,对。所以我能理解这种描述,就觉得这个小说是什么什么颜色的。这个描述我非常难理解。JS呢?JS是哪里拍的?我不确定我理解的画面是不是H说的一样,我觉得刚才描述的状态是我最喜欢的读书状态。在电影上面,人物出场时让我想到了在墨西哥的行程,我在什么位置。

我觉得我更多的是体验的东西,但我觉得书一定和书有关系。对,听起来好像还是画面的感觉,所以我觉得这个是我理解的画面。我看书的时候,肯定是享受的东西。说到这一点,我觉得伯尔赫斯的书就很难。我觉得这个和他的书是什么,因为我觉得伯尔赫斯的书非常有画面感,但他的书很架空。我觉得他的书非常的,不是现实中的一些可以联想到的东西,我觉得所以对我来说反而更有画面感。或者这么说,总之他的色彩非常浓艳。 或者说他那个文字风格。他用文字来写出来的,然后在我脑海里面是某一个颜色。首先是颜色性出来,然后可能再出来的是那个当时他描绘的这个场景。我脑海里可能有一些就像电影那样子的,然后或者是个人物的话,他大概是什么样子的,然后他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在我脑海里也会有。

但是把这些刨去的话,就看他文字本身的话,它是给我的一种颜色的感觉。所以我觉得可能大家对所谓什么叫做画面感的定义,那个我听说过有一种,我忘了这个叫做具体叫一个什么现象,就是很多人看,不是很多人,就是一些人,他看到文字的时候,是会把它联想到特定的音乐或者特定的颜色。可能他们就有这种特异功能的人,特异功能。没有,我觉得我主要是不是所有文字都有,就是文鞋,文鞋他要用文字去描绘一些东西嘛,然后他那个描绘,他那个文字堆积形成的那个passage,就会让我觉得是一种颜色。

怎么样?可能就作者自己都不会这样感觉,就是他自己可能都没有他想要写成这个样子,但是你读的时候就会有这种感觉。对,这个扯得有点远。OK,那我们就下一本书的话,该骂了。我来试图接一下刚刚唐本有说,这本佩德罗·巴拉默他很多年前读过,然后现在已经基本忘记了,直到提到就是这个故事大概是什么样的,然后他们就会浮现一些画面嘛,我觉得像我也其实也是这种人,就是好几年前读的书我就会几乎都会忘掉了。

所以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好处的,就是像我们这种忘心大人,也可能是我自我安慰,但是我觉得是有好处的,就是忘得差不多了,所以你再读再看,还是会一遍遍重新体验爱上。没错,对,就是好像一个东西你可以体验两次的感觉,或者很多次的那种感觉。我觉得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好处,自我安慰。

是的,然后我接下来要推荐的这本书其实也是这种情况。我接下来要推荐的这本书是托付杨松的《公平竞争》,然后我其实在好几年前读过英文版,现在重读的话,我就是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大概的印象指的就是刚刚我们讨论那种颜色和画面的这种印象。但是对于它具体讲了什么,我是几乎都不记得了。

所以我当我在拿到这个中文版的时候,我就是想要大叫,大叫的意思就是好看到让我大叫。因为我刚刚也说我这个月的状态阅读状态绝好,所以我读了好多本,就是对我来说是五星的书,然后其中有好几本不仅仅是好看,它是好看到我真的是想在公共场合大叫出来的情况,然后这就是其中的一本。就自从拿到它的那一刻起,我就时不时会翻开读一读,因为它也是一个个小短片,类似小短片组成的这么一本书。

所以我就是摸鱼的时候读,午休的时候读,或者下班走到公寓里面,故着雪糕读。反正就是无时无刻,也不是无时无刻,就是经常会把它拿起来读一读,然后这个小说其实取材于托福和他的办理突体的生活,就讲述两个暮年的旅行,她们的日常,一个是版画家尤娜,一个是小说家玛丽。她们在海港附近有一间公寓,两个都有一间工作室,工作室之间是有一个阁楼项链,所以是两个分开的有一定私密性的空间。

她们就在这么一个地方生活、创作、度假、欣赏风暴跟海浪,每一天过得就是又捷径又愉悦又有其波澜。我觉得这本书我重读有一种感受,就是它有点像是一本年长版的《吼迈的双书奇谈》,就是两个很不一样的女性共处一个空间,就着各种各样的话题讨论。她们不一样到似乎下一秒随时就会吵起来,但是又不会吵起来,两个人总会抵达一个平和的状态,而又无需改变自己。

就我重读的时候,除了对海岸风景一贯喜爱之外,我还对小说里面提到的物质细节尤其的着迷,就觉得特别的有意思。因为我觉得这个书里面的玛丽和尤娜,其实也像托夫本人和Tutty本人一样,她们非常非常喜欢手工。但是这个手工,或者说这种喜欢,并不是一定要完成什么东西,完成什么伟大的作品之类的。她们喜欢手工,纯粹可能是为了触碰,为了玩乐,为了恢复手跟心的弹性。

比如说,她们会收拾屋子,把画挂起来,又觉得那就这么搁着挺好的,就放在哪了,就带着一种半途而废的美存在在哪了。比如说换掉东西,她们会去修,但是修不好也没有关系,丢掉就好,舍弃它其实也是一种解脱。

比如她们会,小说里面会描绘她们去海边捡来木头,然后要好好摸它,就是花上好几个小时把摆放在那。然后还有她们叔叔留给她们的渔网,她们也会好好在用,这些细节让我觉得特别特别的有意思。在英文版的序言里面,Alice Smith形容这本书是像是一场不可思议的骗局,语句这么简单,却又有深意,读起来就像穿透清澈的海水去看,但又会突然带你潜入深处。

我觉得这本书确实就是这样子,它又简单又清澈又安静,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有感受着,读着就会觉得幸福。就在曼兰还没说完的时候,我已经下单了这本书,我觉得这是绝对绝对是我会非常非常喜欢的这种关于生活的,有些年老的还是两个女性的这种。我非常非常期待我下星期就可以拿到这本书了,我就可以开始读了,而且它不是很长,基本上英文版的话只有一百页。

对,中文版其实也是这样,所以就是你随时可以带到一个地方去读的感觉,然后才会有这种我随时随地都在读的感受。而且我刚刚提到《双书旗坛》,因为这是我最喜欢的《红麦电影》,《红麦电影》很多时候他们谈论的都是爱情,而《双书旗坛》是少数它不是以谈论爱情为核心的。我感觉他们谈论的就是两个女性之间日常生活会发生的碰撞也好,经历也好,就是这么一种状态。

然后我自己每次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都觉得他们似乎就要吵起来,就是两个人很不一样,但永远都不会真正的吵起来,永远都是一个不能算是完全的平和,但是他们永远都不会觉得这种沟通是很累的,而且他们很乐意去做这种沟通。然后我每次看到就会被这一点慰藉到。然后我觉得这个小说其实我在看的时候,就会觉得她们好像真的要吵起来了,但是没有吵,没有吵,就支持的走下去。

太好了,因为我正好下下周就要去别的地方,我就可以把这本书带上,然后正好是我可以又要去出差的那个间隙的时间读一点读一点。太好了,开心。好,那我们下一本的话是该这一次了。我想了想我要怎么接,那我就再来一个180度,大家转弯。

我漫栏推荐那本书感觉无事发生,或者说很不知道,平静吗?你可以这么形容吗?那么我要介绍这本书就是一个每页只都发生了很多事情的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做《Commando Ajax》,作者是Shamel Sahin。借这个机会我来说一下三月底在德国举办的一个,也是很重要的文学奖,就是莱比锡书展文学奖。

然后这个文学奖它是分成三大块,是颁给虚构、非虚构和翻译。在这个虚构文学这一项的文学奖中,一共有五部作品提名,然后获奖的那本书叫做《Have in the》,叫半导。我觉得非常明智实规,以后有机会我再来推荐这本书。然后今天要推荐的这本书是提名的这五本书中的一本,翻译成中文可以把它叫做《阿亚克斯小分队》。

这本书的主角是一个从土耳其移民到荷兰的库尔德家庭。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移民故事,但写的非常非常非常的有意思。就德国这边的书评大多都会用Action Movie来形容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本人也是一个非常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主要的艺术作品是这种影像艺术,然后这几年在欧洲非常的有名。他有很多展,然后这本叫《阿亚克斯小分队》的书呢,它的确是给人一种帮派动作片的感觉。

就里面有大量的对好莱坞这些所谓的经典电影的戏访,比如说《教父》。他对人物的处理也是有一些那种拼接画式的波普艺术的风格,会让人想起,比如莎斯比尔。这本书里有犯罪,也有艺术,加在一起就是艺术犯罪,而且绝对不只是异常。其中一个是一个真实事件是在1990年,波士顿的伊莎贝拉斯托尔特加德纳德博物馆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艺术盗窃案。两名伪装成警察的男子进入博物馆,制服了首位,偷走了13件珍贵的艺术品,艺术家包括维米尔·伦伯朗和德加。

这种大师级别的画作,尽管进行了秘密的调查,并提供了1000万美元的悬赏,但是这些被盗的艺术品至今都没有被找到。这些画作在现实世界中也许永远是销声匿迹了,但是它们又出现在沙玛尔的小说中。这个库尔德家庭中的五个兄弟都是建筑工人,他们在伊斯坦布尔给一个富商搞装修的时候,老大阿里·胡塞因在一堆杂物中发现了其中的几幅画。然后这个老大是一个非常有激情的业余画家,所以当他看到伦伯朗·维米尔的画的时候,立刻就觉得自己找到了知己。

于是他把这些画拿走了,他拿走了三幅画,偷偷把这三幅画换成了自己的三幅自画像,因为他认为他不是小偷。在他看来那位商人没有任何损失,因为他是在以名画换名画,他现在拥有的就是这个富商将会拥有的是三幅来自这位库尔德人阿里·胡塞因科科马兹的伟大画作。

所以当然有犯罪就不能没有谋杀和死亡。这本书开始于一个1995年在路特丹的一场婚礼,这个是这个库尔德家庭中最小的弟弟Keko的婚礼。婚礼上有六个兄弟姐妹以及他们的孩子都在,特别特别的热闹,然后这个大哥继续是在关心他的绘画事业。他正在精心地把每一副带来的字画像钉在墙上代价出售,然后老二则是一个深度的老虎鸡中毒者,不管自己的两个孩子,一个人坐在婚礼大厅的角落的老虎鸡前面醉生梦死。

然后孩子们跑来跑去,一切都非常的吵吵闹闹,但也充满了欢乱的氛围。就在这个时候,枪声响起。我引用书里的这一段,新郎Keko是第一个死去的人,一个幸福的人,在他生命中最幸福的日子里被杀。这算不算是一个幸福的死亡?就在刚才,祖祭首杀了一个人,婚礼的宾客们开始尖叫。

我觉得这本书非常非常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整本书充满了幽默,甚至是黑色幽默和这种活力。书中的每一个主角经历着战争逃难、客居他乡以及身为女性的种种的苦难,但是每个人都是如此的充满了生命。最后来读上一段,因为这本书我当时摘抄了很多很多,就觉得写得非常的妙,非常的有意思,然后最后再来读一段。

就大家可能能感受一下这本书的语言。它是一个,就像我说,它不是一个action movie的这种感觉,它是一种很快、很简洁的一种叙事方式,尝试给它翻译一下。我想读的这段是它关于家中的这个小妹法特马的故事。镜头拉回法特马,法特马是一名清洁工。从职业技术上来讲,法特马在难民世界中走得很远。

他经历了从一位普通的清洁工的华丽变身。普通清洁工就是那种在厕所地板和窗户上打扫了卫生的清洁工,而老板站在他旁边看着他打扫,直到他变成了一位高级清洁工。这里高级用的是premium这个词,依然是打扫厕所地板和窗户,只是老板不再站在他的旁边看着他打扫了。现在是2005年,YouTube成立的那一年,克里斯托弗·诺兰指导的《蝙蝠下开战时刻》上映的那一年。那一年对于难民区里的所有女性来说,成为一名高级清洁工是一个值得追求的职业。

为什么?因为高级清洁工是那种被信任,掌管清洁房间钥匙的女性。这意味着她不再需要按门铃或者敲门来进行打扫,而是直接拿着钥匙来开门开始清洁。对,就是我觉得很久没有看过这种特别快速的书,然后你看的过程也非常爽。你大笑一场之后,你也能感受到这边的这种辛酸和艰辛,但是又会让你很充满希望。总之我觉得这个书肯定不是曼兰的财,对我刚才想说毫无波兰,我觉得应该也不是我的财。是我的财,是。

对,这本书你一开始讲说是跟Gartner Museum Heist有关系,我就立刻耳朵竖起来了。我对那个Art Heist特别痴迷也是,任何关于它的content我都会听。我听了一个播客专门解读这些,然后试图找丢失的名画,然后还,网飞上面有一个纪录片,我已经知道整个故事是什么样子,但是我还是回去看一遍。然后之前还看过一个特别写得特别糟糕的一个小说,但是跟这个也有关系,然后讲到说这个也是,这本书也是跟那个Heist有关系,我就很想看。

然后再加上,听起来感觉是一个爆米花式的,可以快速一页一页翻过去的小说,我觉得还蛮期待想看的。希望它可以早日出中文或者是英文的版本。英文,我觉得英文是很有可能会出的,既然这个作者,他作为艺术家也很有名嘛。那么接下来还是H介绍一下下一本书。好,我就直接说我下面想要介绍的这本书叫做《Hunchback》,我读的是英文版本,它原文是日文。这本书有中文的译本。 就叫驼背

这是一个挺短的小说,一百来页,中篇小说,讲了Saka这个女主角。她是一位身障人士,患有先天性的鸡尸养症。鸡就是肌肉的鸡,可能那种肌肉没有什么力气。她就靠呼吸机和轮椅活动。她住在父母为她留下的集体疗养院之中,不需要担心收入。她的爱好是写一些情色小说,然后把赚到的钱捐给需要的人。

她还有一个推特账号,用来写一些没有过滤过的想法。她渴望做一个非常平常的普通女性。她最大的愿望或者是幻想,就是可以怀孕然后把孩子打掉。我们群里面有人发过这本书,说出了中文版很开心。我知道它也是因为它是国际不可奖提名的作品之一。但是其实我不知道它讲的是什么之前,所以我拿起这本书纯粹是跟风。翻开就被情色小说的开头吸引住了,读下去之后发现英文翻译特别好读,小说的语气也是那种让我想要听这个叙述者说话的语气。

这本小说非常明显的一个主题,就是讨论了残障人士的信誉。我们好早以前和闲鱼罐头一起共读的那本书《心灵的胶着》,也倾蹄点水地点到了残障人士和爱情的议题。坐轮椅的女主角向男主人公表达爱意,但却被男性嫌弃,这样的一个剧情也是点到了说好像坐轮椅就无法体会爱情。这本书里面就更加直接,很大篇幅地讨论了这个人群的信誉以及实际操作的尝试,让普通的读者们直面一个平常不太会接触到的他人生活的一个方面。

我想起好早以前看到过的一篇文章,是讲守天使这个台湾的公益组织。他就是为残障人士解决他们自己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2024年9月份的时候,守天使和台湾性别平等教育协会办了一个倡导性平权的活动。我会把文章的链接放到shownotes里面,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守天使这个组织拍了三部以身障者为主角的色情片,活动的其中一位主讲者叫做郑志伟,他是守天使的社工督导。他就分享说,我们看到轮椅,会想到生病、老人或者是不方便,并不会与情欲有任何的连结。

他第一次接触到的是异性恋的色情片,后来慢慢地摸索自己喜欢的色情片的类型。但是他又问自己,自己到底是喜欢看这些,还是能够接触到的色情资源就只有这些类型。障碍者很难在色情片当中看到自己的情欲样貌,他们被告知自己的身体不好看,不被欲望,色情的资源显然没有障碍平权,就没有平权的这个概念。因此首先是拍摄了三部生障者的色情片,思考如何将辅具情欲化。

我们对导盲杖、轮椅的看法是医疗性的,但是对于障碍者而言,辅具是身体的一部分。我觉得这些都说得特别特别的好,而且很明朗,让人觉得确实这些服务以及这一些色情片是相当有意义的。他们还分享了一下他们的数据,就是从2013年他们创建到2024年,男性受服务者有47个人,女性仅有三个人,包括一位跨性别女性。他们讲到,对于女性障碍者而言,除了身体的障碍,也面临着很大的道德社会的压力,性别和障碍的双重压力压迫,让她们难以开口说出她们的性需求。很多女性申请者觉得自己在情侣市场是没有迈向的,一辈子都没有性活动。

小说里面的女主人公就经常称自己是怪物,但是当她每一次这么称呼自己的时候,都是站在别人的角度看自己的。所以每一次读到她这样称呼自己的时候,其实都是挺心疼的。小说里还有一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点到了残障人士的个体性,通常被我们这些健全人淡化了。无视障碍者的信誉,其实就是其中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经济上面的,很多健全人把他们看成社会的累赘,就觉得会不会福利都派给了残障人士,自己拿到的福利就少了。

小说里面有一个照顾她的男护士,就非常妒忌她的财产。后来他们达成了一个协议,女主就揣测说,这个男护士看着她,像是在开一堆钱。为她洗澡的时候,可能感觉就好像是在擦一块金币。小说主人公Saka说,她手捧一本厚度三到四厘米的书的时候,会对她的背损耗很大,比其他的活动伤害还要大。读书这件事情要能够有势力,要能够拿着一本书,要能够翻页,要能够维持阅读的姿势,要能够去书店买一本书。

主人公就觉得说,她很憎恨这种读书文化里面特别霸权的特质。读书是一个一定要具备这五个能力才能够参与的文化活动,是强烈需要你是一个健全人的要求。她说她很憎恨读书人的这种无知的自答,读书人自认为很进步,但其实是享受了非常明显的特权的。在以前,我看到这样的论书的时候,我就觉得,她说的肯定是对的,因为是她亲身的经历和见解。但是对我来说是没有切身的体会的,有一种比较空虚的质感。

但是这次就不一样了,因为我的右肩鼓裂了,所以整个脖子都不好动。手捧实体书,确实是有困难的。薄一些的软装书还好,我可以只用左手来拿书,但其实翻页是蛮烦的。每一次我读完这两页之后,想翻的话,要翻页还挺烦。然后如果我要读硬壳本的话,就不太行。如果特别想读的话,我要借助桌子,或者说一个好一点的可以长期坐的姿势,靠腿什么的。然后我这个肩膀的问题还是只是暂时性的,现在再慢慢好起来,我也可以拿书了。但是我在地铁上,因为手绑着一个绳子,我还是不太好,最多就是拿一个Kindle。

反正这个就是我们平常健全的人是完全没有想到的。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暂时的问题,像对作者这样的人群来说,这个问题是永恒的。拿一本书这样普通的事,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需要克服的困难,这是我们健全人完全没有想到的。因此,他在书里面也拿出了一小部分时间去有点像社论这样子,他觉得日本没有这个意识,没有要求说所有的书要电子化,或者说要把书变成有声化,不像美国或者欧洲这样的一些国家,这是必须的一个选择,这样可以方便不同的人群有一个easy access,但日本好像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所以为什么出版行业以及整个社会都需要这样多样性的声音呢?我们没有办法每一个人都亲身体验社会上的歧视不变,或者生理上的痛苦,通过他人的分享,我们是可以略微理解一些的。也就是为什么阅读可以增强我们的同理心。这本书非常的短,花不了你很长的时间,非常建议大家可以去读一下。

我可以补充几个关于这个书的背景。其实我知道这个书,因为我知道这个书都说是2023年的时候。其实我不知道这本书是写了什么,但是因为他作为一个残疾人的作者,2023年的时候,这本书得了借川文学奖。借川文学奖就相当于是日本的文学最高奖,因此他的照片、新闻都会出现在这个新闻头条上。然后我可能就没事去看一下,今年借川文学奖给了谁啊,然后我就知道,OK,给了他。他这本书是一个残障人士,因此我就知道了这个。

后来几年之后,这本书开始出了英文版,还有出中文版等。对,所以这个是他最早的话是2023年的这么一本书。刚才我还想说到关于残障人士的一些性欲或者爱情,这种的。其实我自己最早最早的时候读到的,是在十点生的文章里面,但我现在忘记是他哪一本书。不过我现在就突然想起来,他十点生自己有写过,他自己有写过他的信誉和他和他妻子的爱情。但他没有写那么直白。好像我记得,因为我小时候读了,他基本上就是通过说:“我作为一个残疾人,我也有权利去爱别人,我也想去爱别人。”大概我的现在的记忆好像类似于这样的。

但确实,除了他之外,很少能够看到其他一些作家,作为一个残障人士然后去说这些东西。还有一点,关于残障和爱情,在这种大众流行,就是主流媒体里面,其实他是一个很被浪漫化的东西。他会被吸收到那种浪漫爱、浪漫故事里面,作为一个元素。要不就是听不见,要不就是说不了话,要不就看不见,或者身体有残疾,比如说坐轮椅的一般,可能是女孩子,然后有一个很高大帅气的男的,他们俩怎么恋爱,或者是甚至就那种得了病、不治之症的,某种程度上就也说有这种东西。

所以这一点其实也是在这种主流媒体浪漫爱的虚实相化,实际上也是对残障人士的一种,你看起来好像是visible,但其实也是比较把他们真实的一些东西给invisible化了。确实,我自己其实也不是特别喜欢。但是我们就在很早很早之前的时候,关于必要漫画那一期,我和越考越虎串台的那一期,我们提到了残障在必要文化,在库尔故事叙事里面的一些用法。

不是说它所有的都很好,但有一本叫做《Perfect Fit》。我们俩当时就提到这个非常好在于什么,它里面的这个小公是一个有手臂,也就是说出现什么问题是截肢掉了,所以他是这么一个残障人士。但是在故事里面就不会把这个角色当成一个残障人士。他就很自然地去生活,自然去追求他的爱情,或者还去club,晚上还去club,白天的时候去做他的研究。他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角色。我觉得这样描绘的话,就让人觉得没有说把他特殊照顾,这样的话,还是看着蛮让人喜欢的。

关于残障的话,有很多很多的话题可以讨论。确实我们普通人在没有自己有些小病小痛,比如说像这些这种状态,实际上很难感同身受。而且很难会去想到,我们现在基本上所有的这些各种东西,你用的东西也好,你来听播客,如果说是你听不到的一个人的这种残障的话,他根本没有办法去听播客。因此所有这些东西都是一个able century,健全人中心的这么一个社会。但是这个是我们的社会,就是这个样子的。

对,都还没有读这本书,但是我还是蛮期待能读这本书的。我可以去找一下那个英文版,去读一下它。我很想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是我一个朋友做的,以及是我一个朋友翻译的另一个朋友翻译的。因此这本中文版我很期待。但是我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情况。然后很巧的是,昨天我收到了这本书,另外一个朋友送的这本书的英文版,就是一个粉色的封面,还有两朵花的那个版本。所以看了一下挺薄的,我感觉随时就可以读起来。

OK,那我们下一本的话是《曼朗》。哇,这本书没有什么好接的,但我刚刚说我阅读状态很好,读到好几本让我尖叫的书。中间有两本都是美国的一个叫布朗提根的作者,这就是其中的一本。这本书我也是放不下来,首先它体量不是很大,而且这个中文版做得很小巧,随时随地都可以读。我真的是有一天很想把这个结局看完,我就在上班迟了一点,去地铁出来去公司的路上,买了一个冰淇淋,然后坐在绿地上读。因为我真的很想很想把它看完。

这本书就叫《梦回巴比伦》,它的副标题是1942年的私家侦探小说。这个其实是一部黑色喜剧,背景设定在1942年的旧金山,主人公是一个叫西卡德的男人。不过他算是从事某种侦探工作,但并不是大家料想中的侦探和什么精妙的推理、缜密的调查没有任何关系。他是一个漏勺侦探。

开篇你就知道这个人的境况不能再差了。他没有钱,没有志,没有情,没有爱,前途未卜。他描绘自己的支柱条件,说有一天打开冰箱朝冰箱里面看了看,就赶紧把门关上了。那里面的丛林枝蔓壁布,险些伸展到外头来了。我不能想象如果换是一个人,如何活下去。由于我的房间实在太脏了,于是我把房间里所有75瓦的灯泡都换成了25瓦的,这样我就看不太清了。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潦草又执着的生活智慧是我要学习的。

而且他还有一个特质,说是毛病也好,特色也罢,就是他经常神游巴比伦。自从他某次棒球比赛跟别人挑战之后,被狠狠打中,他这个主人公就一脚被劈进了巴比伦。在巴比伦里面,他就是知名侦探,知名球员,有钱有闲,美女相陪的人。总之梦里面,巴比伦里面什么都有,但是他的人生什么都没有。如果说人生有起有落,那他必然只能向上,毕竟比他这个位置还低的,只有死人了。 小说开篇

他就欠了租金,没钱吃饭。周边的人早就被他借钱借了个遍,没有人相信他能当什么侦探。偏巧他借了个单,顾客的要求是必须配枪。卡德确实有枪,可是没有枪子。他不得不去问认识的人借,一个一个问过去,最后只得找了一个在殡仪馆上班的哥们。

那哥们自从在殡仪馆见过死人活过来之后,便枪不离声。卡德好说胆说,才让对方答应借自己几根枪子。可是一看,哎呀,子弹耗不对口啊。然后卡德说:“这下我该怎么办?”这个殡仪馆上班的木腿哥们就说:“比如上个班呢,很多人都可以上班的,那不是什么伤风败俗的事。”

至于卡德后面有没有找个班上,那班上怎么样,我就不多说了,开情感兴趣的朋友们自己去看。总之这就是一部又颠又好笑的小说,我愿称之为硬汉小说的反面之软汉小说。这个人就从破产到破案再到破产,就是我当时看评论的时候,冒出了一句粤语,大概就是大意义就是查不了案,聊不了女,只有孟子撑全场。就是这就是这么一部小说,很推荐,听起来是我非常会喜欢的那种小说,真的很好,立马就去找一下。

Broadigan,我知道它是因为This American Life有两期做到了关于Broadigan的这个内容。我一开始知道它是因为有一本书叫做Trout Fishing in America,讲了关于Richard Broadigan很多很奇奇怪怪的事情,或者说是喜欢它的人都奇奇怪怪的。然后就有当中有一个人,我印象最深的是说,有一个人特别迷Trout Fishing in America这本书,就迷到了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Trout Fishing in America,就是去了法院,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这本书的书名,就还蛮癫狂的我觉得。

还有一期是讲它有一个短片叫做Abortion,然后它里面提到了有一个东西叫做Broadigan Library。所以在旧金山,Broadigan曾经幻想过一个地方,就是一个Library,然后所有的书全部都是未经出版的,而且是被拒绝的一些Manuscript。然后它就幻想了这样一个地方,后来就有一个人在旧金山真的搭了这样的一个图书馆,然后它真实存在,大家可以去看。我也可以把这两期放在show notes里面,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然后我只读过Trout Fishing in America,我知道曼兰还读过In Watermelon Sugar这本书,对吧。我知道那本书是因为我不听Harry Styles,但是Harry Styles有一首歌就叫In Watermelon Sugar。然后据说就是因为他也是Broadigan的粉丝,就还挺有意思的。就是这个作家挺疯癫的,然后也是挺不是传统的一个作家。

他的书,我看的那个Trout Fishing in America的时候,我就觉得就是很薄,超级薄的一本书,但是我看了大概有一个月的时间,就是不懂他在写什么。曼兰,你接下来可以读一下这本书,然后我们可以交流一下感想。因为我是,我之所以会读Broadigan,是因为我有个朋友是他的剧粉,然后他就是跟我推荐了各种各样的Broadigan相关的东西。

但是他没有,他说他其实读不下刚刚HT的那本Trout Fishing in那本,对他说跟他其他的作品就让他爱上的作品不太一样,然后他没有读完。但是其实那是他最知名的作品。然后刚刚H提到在西瓜糖里In Watermelon Sugar这本书,我最近确实也读了。这本也是,我爱上Broadigan的契机。

就我之前也读过,但是我觉得很可爱,但是没有爱上。但是在西瓜糖里这本就让我爱上。里面刚刚除了H提到那个Harry Stiles的那个Watermelon Sugar的那一首歌以外,其实这个在西瓜糖里里面有一个设定,就是他们住在一个社区里面,然后这个社区会有不同的板块,其中一个板块叫做我的死,英文就是I dance。这个词,很多人说这其实是iPhone的那个名字的一个由来。

就是这种拼写方式,所以他其实是一个并不算大众的这么一个作家。他的作品应该是有一小撮粉丝,很像吸血教,吸取血教教义的那种方式,在读和阐释。包括他很多东西其实确实是会读带同,包括他自己也不会解释。就大家会问他说:“你为什么一定要用这个词结尾?”在Watermelon Sugar里面,他最后一个词,稍等我看一下,他最后一个词是蛋黄酱,然后大家就问他说:“你为什么要放在蛋黄酱里面?”

对,但他就说:“我不知道,我就想写一本书,是以蛋黄酱结尾的,怎么了?”对,我也是很喜欢他。他在西瓜堂里这本书的给我的感觉,就是他像一个童话,但是这不是一个完全美好的童话,它里面有我的死,或者就是有威士忌这样子的东西,同时有胡萝卜纸这样的东西。

就是一种,一切东西都可以共存的这么一个开拓的童话故事。他还写过,我记得在好早以前,我们听众群刚刚建起来的时候,有一个听众曾经发过这样一本书,就是说是一个早期的哥特作品,然后在豆瓣上面只有二点多分吧,然后这个作品的名字叫做The Hawkline Monster。然后我现在记起来是,这个作者就是不来的几根。

其实我还是现在还蛮想就回去读一下这本书的,是早期的一个Gothic Western。那它最近可能再版了,虽然可能不一定是叫这个名字,因为它最近国内出了一套布朗提根的书,然后其中有一本就是标签就是Gothic,但我不确定是不是这一本,因为它不是叫霍林克之妖好像是。

对对对,霍林克之妖。对,这部哥特式西部片。对对对,它就是很喜欢把一些美国人视作classic的东西,然后把它拿来恶搞。就是如果大家稍微了解一下侦探小说的套路,就会觉得它写的侦探小说很好笑,就是有一定的文化认知为基底,然后你再去读就觉得越发好笑。我看到有有灵把它的风格比喻为周星驰,我就想说,我现在在文学界的周星驰。

对对对,就是我能理解这个点。好,那么我们下一本的话该GS了。对,我下面要介绍的这本书可以说是我在痴人痴爱做的最新的一期柏林文学地图的一个延续。这一期当中,我们当时介绍了六本还是七本和柏林相关的当代德语文学。

你选书的过程是很愉快,但是也很痛苦的。我觉得之前我们提到了曼兰给过五星的德语作家尤迪德·海尔曼。我读他的书是讲他自己写作的,有点讲他自己写作的过程,然后他就说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他就说,写作就意味着取舍,你所有写到书面上的东西,就意味着你舍掉了更多你写不进的东西。

对,然后我觉得在我选书的时候也是这种感觉,就是我所有选出的这些能够讲的,就意味着我还有舍去了更多的想讲,但是没有讲的书。好了,这就有一本,我就把它放在普通读者来讲,如果没有听过的痴人痴爱这一期的朋友,欢迎大家前去收听。我们的口号就是把痴人痴爱变成普通读者。

那么言归正传,今天要推荐这本书的名字叫做O.Sani,它的作者叫Tasam Helena Yun,也是一本德语书。这本书里提到的柏林的景点是一个纪念雕塑,它位于柏林的墨尔比特地区。我来形容一下这个雕塑大概的样子,它是一眼看上去有两把椅子,它是一个黄铜雕塑,左边的那张椅子是空的,右边的上面做了一个女孩子。

这个女孩子看起来是一个亚裔的面孔,留着奇尔的短发,穿着一身韩国的传统服装。当然我是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它是韩国的传统服装,但是你看肯定是穿的是某种特殊的服装。然后这个黄铜雕塑是为了纪念在二战期间被迫为日军提供性服务的女性们,这些女性大多来自朝鲜和韩国。

关于慰安妇这个主题,曼兰曾经在七十五期当中推荐过一本,也是虚构文学,叫做最后一人,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那一期听一下。这个雕塑,我觉得很有意思,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样一个雕塑会出现在柏林或者出现在德国,而且它是一个真实存在的雕塑,它在去年也是引起了巨大的争论,因为日本政府,这里不是柏林的日本社群,而是日本的官方政府,通过外交给德国施压,坚决要求德国政府拆除这个雕塑。

所以当时德国政府的行为也是让人很失望,它几乎就是左右逢源,还牵扯出了一大堆的法律问题,而这个事件就成为了欧三尼这本书的一个主题。这本书的主人公三尼是一个26岁的法律系毕业生,她的父母都是移民德国的韩国人,常年对她进行东亚父母的高压管教。

就比如说,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三尼在家里被说哭了之后,他妈就会对她说:“你没有哭的权利,我们好吃好喝的养你,让你生活不缺金少赢,你怎么能哭呢?”还有就比如,三尼自己出去住了以后,房租还是有父母交着,并且也拥有她家的门钥匙。

然后三尼在备考阶段和一个男同学睡到了一起,半夜她妈就突然来了,搞了这出桌奸在床,然后对两个人进行破口大骂。就经常有这样的事情,总之是一个很让人窒息的环境。然后三尼拿到了毕业证了以后,但是她没有立刻去找工作,而是借这个机会逃到了柏林,投奔了她少女时期认识一个姐姐,叫哈。

而且很有意思的就是我去查了一下真正的新闻,去年的新闻,在这个雕塑背后,在德国的韩国社群的主要负责人就是来对柏林政府进行这些反对,然后提出他们自己的诉求的这个真实的人也是姓哈,对,就是她可能借用了这个名字。然后这个哈,曾经在三尼的父母家寄住过很长一段时间,这两个女生当时曾经一度非常非常的亲密,但后来哈搬到了柏林,两个就疏远了。

一晃就十年过去了,而在这之间他们两个人没有任何联系。现在三尼找到了哈,哈是韩国协会的会长,她就给三尼在协会场地,这是一个体育馆,提供了一个过夜的场所。三尼就在那里一住住了下来,住了好几个月,然后期间哈还给三尼提供了一个工作,一个任务,就是让他来代表韩国协会,给围绕慰安妇纪念雕塑这一场争论提出韩国方面的申诉。

所以说这本书,它的核心其实也是一个coming of age的一个故事。作者Tam Sam做过一期访谈,这个访谈我也可以把它放到show notes里面,因为它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德语的讲书籍推荐的访谈。这个播客主做的全部都是PLC作者的推荐,然后在这个访谈当中,这个作者就提到了他自己最喜欢的一位歌手是惠特尼·休斯顿。

然后他们也提到了惠特尼·休斯顿的一个纪录片叫做《看I be me》。顺便说一下这个纪录片真的很好看,然后这个名字就非常非常贴切、非常非常贴切主人公三里的经历。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在不断地问自己我到底能不能做我自己。然后我觉得这本书很厉害的地方也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地方,在于书中的人物不是一个只存在二次元的纸片人或者是一堆identity的推荐。

就也可能是我最近看了好几本这样的英语书就让我很失望,而在这本书中这些人物就仿佛生活在你的身边。然后就举一个例子,有一天我和一个朋友吃早餐,然后他就跟我说起他的室友说,他室友每天早晨快十点的时候会神游到厨房弄一杯咖啡,然后拿着他的咖啡回到自己的房间一待就是一整天。

然后听完了之后我就自然而然的讲到了Sunny,就好像他是我身边的一个朋友似的。Sunny是每天从他寄宿的这个体育馆里醒来之后,爬到体育馆的天台上抽一根烟,喝一杯咖啡当做早餐。如果Sunny真的是我身边的一位朋友的话,他肯定会经常把我逼疯,因为他是一个把任何事情都憋在自己心里说不出口的人。他重要的人突然离开他的时候,他心中纵有一万个疑问和一万个不舍。

然而他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窝在床上,连把对方送到门口的力气都没有。他的妈妈怒气冲冲地跑过来跟他对峙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藏在桌子底下,听着他妈全程和哈的对话。期间几次想哭出来,却只能始终紧咬嘴唇蹲在桌子下面无法动弹。

每当我看到这样的段落的时候,我真的就好想把Sunny给揪出来,然后使劲地摇晃他。但是同时我又不得不承认在Sunny的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也能看到自己。他的害怕和恐惧,他的自我怀疑,他的这种lost还有痛苦,还有那个一遍一遍会回想在他心中的问题——Can I be me。我想如果我真的能够见到他的话,我会给他一个巨大的拥抱。

最后我想来朗读一下这本书的开头,希望大家可以和我一样,会爱上书中这些可爱的抽烟的女孩子们。这个开头是这样的:“他站在体育馆的平屋顶上,手里拿着一根香烟。他穿着敞开的短皮夹克,丝巾像项亮一样系在脖子上。” 嘴唇涂得鲜红。他的长发轻轻拂过脸庞。十年过去了,他看起来仍然和当时一模一样。

然后在这里,我很想看一下视频,给大家看一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真的好好看。哇,原来JS长这样。第一次看到,对对对,对。然后这本书就真的特别好看,它的这个页面是这样子的,做得真的很贴切这个书的主题,因为它写得特别特别幽默,给人一种很糖果的感觉。

我这边插一句跟这个书完全没有关系,但是跟这个书的装真有关系。最近我在很多书店里面看到了好多这样子的书,它的刷编特别特别多,而且很好看。然后我在哪一个书店呢?就是我家附近有一个书店,叫做The Ripped Bodice,它是一个专门卖爱情小说的书店,这里面有好多这种糖果色的。我还拍了好多它的书编,觉得好好看呀,现在真的是Marketing做得特别到位。

鼓励大家买实体书。我是反刷编第一展现,我真的就是看到书店,看到这本书,就立刻把它买下来。我一般很少这样买书的,我都不知道它是什么内容,但是一看这个作者名字看起来像亚裔,又是一本德语书,书又搞成这样子,我就立刻买下来了。

这期其实我没有推荐任何的东西,其实我有一些书在读。刚才提到重读了《树草的冬天》。在这开头的时候提了之后,除了这个我现在还在重读Alice Smith的《Summer》那本书,因为夏天开始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想读Alice Smith的夏天。Alice Smith这本书虽然是五年前的书,但是你现在五年之后再来看,与当下的政治环境还是非常贴切的。我就想说,这五年之后世界只是变得更糟糕了而已。

再预告一下,刚才曼蓝说了《公平竞争》这本书,我就说OK,我把它买了,可能带到我下下周出差的时候去读。除此之外,我前两天还买了一本书,叫做《Pioneer Summer》。我觉得我今天把它翻译成中文的话应该叫做《社会主义兄弟情》。大概应该类似于《红领巾之下》,因为是少先队的意思。少先队之下可以叫类似这个。

我知道这本书是我在柏林的时候,和另外一个朋友去柏林的Public Library,那里的Library有一个小小的书展,展示的都是被俄罗斯禁的书,其中就有这本书。我不懂德语,我朋友告诉我,这好像是个BL小说,所以我拍了一个照,然后就回来了。回来之后,正好发现这个英文版马上要出,6月3号就要出英文版了,所以我已经预定了。在3号或4号的时候,我应该就能拿到这本书。

其实它是一个young adult那种,然后是被普京禁了。反正它这个英文上面是这样子宣传的,所以我对这本书没有抱太大的期待,但我觉得,夏天了,在出差的情况下,其实比较适合读一些不需要太动脑子的,可能CP比较好刻的东西。如果它比较好,或者比较有趣的话,读完后我可以在下一期的节目里面再和大家分享一下。

那么以上就是我们这一期的节目。那我们下期再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