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收听新一期的普通读者。普通读者是一个安慰书籍的播客,不定期更新,我们提到的书都会列在下面的节目介绍中,方便大家的查阅。
大家好,我是唐本。我是H,我是曼兰,我是Jazz。我们这次录节目的时候,已经是三月底了,感觉我们好像基本快有两个月没有在一起聊一聊大家读过的书啊什么的。所以我们这期题目说的是二三月份总结,其实就是距离上一次我们聊了之后,大家有读过什么书可以都来拿出来分享一下。
至于我们为什么没有录节目一直拖到现在,其实也是因为我和曼兰都在出差了一个星期,而正好三月中旬的那周,我们两个都在出差,然后最后就拖来拖去就拖到了现在这样子。所以不知道大家三月份,或者是二月底三月初,或者三月大家过得怎么样呢?大家读书状态是什么样的呢?Jazz先说。
我时隔很久,头一次一个月没怎么读书,二月份因为谈恋爱,只读完了一本书。然后三月份我自己去了伦敦三天,一口气就读完了两本书,所以我突然觉得谈恋爱和读书有的时候的确是两者不可兼得。
对,然后很高兴的是在伦敦又遇到了曼兰,你用这个词很奇怪,遇到了,好像我是在伦敦偶遇一样,明明就是见到了。所以被一个编辑抓住你的用词。最近几次录播,我都发现我的中文用词有很多问题,都被各种吐槽。总之,很高兴又见到了曼兰。
我和曼兰在伦敦的时候正好是伦敦最寒冷的一周,感觉因为之前和现在都有阳光普照了。当时感受了一下伦敦早春的寒冷,曼兰当时参加书展,给我感觉就是一个人忙于各种艺人的事物,抽空还接见了我。然后我们一起逛了曼兰在伦敦最喜欢的一个地方,叫Barbican Center,曼兰还给我做了向导,带我在这个很具有包豪斯风格的巨大而丑陋的建筑群里闲逛,然后我们还一起在那里买了一堆无用而美丽的东西。
那曼兰呢,曼兰跟我们聊一下你的伦敦之行。确实像Jazz说的,我们就在伦敦见到了,跟他一起逛了Barbican Center,但其实他不是包豪斯风格,他是Potellinist,就是粗野派建筑。的确在一开始设计的时候会被人认为是很丑陋,但是实际上我非常喜欢那里,因为他把人工营造出来的自然环境和这种巨大的畸形建筑融合得非常好。而且他是一个社区文化中心嘛,我第一次去的时候是订了一个那种讲解的tour,所以当天Jazz看完展之后,我就带他逛了一下Barbican Center,exactly,按照当时我订的那个tour的路线和介绍词,跟他讲了一圈。
当时Jazz带我看的展是一个叫Noah Davis的艺术家,然后我就喜欢上了这个艺术家,就是我在伦敦这次发现了两个喜欢的艺术家其中之一。这次去书展确实像Jazz说的,爱人在做很多艺人在做的事情,因为我们每天确实都有要开的会,只不过我这次给自己安排的会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多。
在期间遇到了蛮多有意思的人,就比如我在朋友圈和豆瓣都已经分享过了,遇到了一个agent,他是Alice Smith的好友,说如果明年我还去伦敦的话,他见我这么喜欢Alice Smith,可以安排我跟Alice Smith喝茶。这个就是感觉追星狗,遇到了本命的那种激动的心情。因为他们的catalog里面有Alice Smith,当时在谈一个非常难翻译的英语作家的时候,我说,哇,那他就是有点像Alice Smith,然后他说,啊,你也喜欢Alice吗?
然后就忽然掏出胸前的项链给我看,连着说这是Alice送给我的东西。然后就给我讲了那个特别特别sweet的故事,就是《How to be both》的那个书是献给他女儿的这个故事。然后就说,如果你这么喜欢Alice,我们明年可以找机会一起喝茶,就提前联系他。后来我还去了另外一个agency的办公室的时候,就聊起说我翻译过你们的一个作者叫Julian Amphil,就是《Our Wives Under the Sea》的那本书的作者。
然后他说,很可惜他现在要离开我们这个agency,但他曾经提过有一个中国的编辑叫做Maud给他写,我信他很感动,所以他很向往就是在中国的出版。我说哦天哪,Maud就是我。对,因为我当时给他递名片的时候递的是我的中文名,然后他完全不知道我的英文名,说Oh my God,而且已经两三年过去了,他还记得我给他写过一个fan letter,然后我就觉得哇,好感动啊。
还有我去企鹅Penguin Vintage Classic的那个dinner上面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叫Lizzi的编辑。然后我们在dinner之前通过Penguin团队会给出一小段自我介绍,我提到我翻译一个作家叫Mona Abwa,我也是读过《Bunny》的那个作者。那个Lizzi在晚宴上的时候就很激动跟我说,天哪,Mona是我的老师,回去一定要跟她说我遇到你的translator,然后就特别特别激动,问我有没有机会,如果你来的话我也可以让你们见面什么之类的。
然后我就觉得哇,这次我翻译的三个非常喜欢的作家都somehow跟他们联系上了,就让我非常非常开心,只要你弃而不舍,总得追到新的那种感觉。By the way,我在伦敦还逛了一个很漂亮的叫Don’t的书店,在里面买了那个glip的硬装版的Eli的Sign Copy,当然是硬签,但是上面有它的签名嘛。
我之前一直嫌弃,也不是嫌弃,就是我之前一直没有理解那个版本上面挖空,露出一个眼睛是什么含义,直到我真正买了这本实体书,我才知道它那个眼睛其实就是麻眼,整个打开就是一个小女孩骑着一只马,跟这个小说是完美契合的。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果然还是纸质书的美好。
就是我之前看图片我完全没有get到这一点,当然我也没有去详细的research,或者是去找它的其他图片。我来插一个毫无关系的,刚刚曼兰在说Don’t这个书店嘛,我一下想起来,在纽约地铁上面好多人背他们家的三部包。
哦,对的。是的。我之前不知道这个书店嘛,看到他们好多人背这个包,我就去查了一下才知道,哦,这是个英国的书店,就比你背那个New Yorker的包要档次高了一点的感觉。哇,确实,因为我那天在那个书店逛了快三四个小时,就是期间我站在Fiction的那个最靠他们收银台的地方,至少有三个亚裔面孔的人在买包,觉得他们的包应该是一个合伙的东西。
而且我觉得他们书店最有意思的一个设计是,他们有一个是完全按照地理分布的摆放的一个区域,有地上跟地下的一大片,就会按照比如说德国或者法国这样子的摆放,而且这个摆放不仅仅是作者本人的国籍,还有他们小说所设定的区域也摆放,就比如说这个小说可能是设定在柏林,但是这个作者是美国人,他们也会放在德国去。这样子就是完美契合JS这个喜欢按照地理位置来读书的人,所以我当时就安利给了他。
对,后来我马上就去了,我也来吐槽一下顺便,他有一些国家的书会很少,有一些却很多,令我很震惊的就是加拿大一个如此盛产文学的大国,只有一个书架,而且上面基本都是旅游手册,而就在他旁边是两个书架的纽约。
对的,美国是有分区的。然后我觉得德国那个也很搞笑,德国确实有好几个书架,你看几乎都是什么,希特勒,《我的奋斗》,二战,冷战。我刚才就想说叫什么书店的袋子的时候,就想提一句,在巴黎莎士比亚书店的时候,我觉得人最多买的东西就是他们的袋子和那个周边。我觉得基本上对教学的时候,我都觉得没有人在买书,你知道吗?
所以书店都是靠周边活着的吗?对,是的,是的。靠周边喝咖啡。那三月份怎么样呢?我们这期是二三月份嘛,所以我就讲一下,我二月份真的什么书都没有读,就状态特别特别差。
二月份读了六本书,其中两本是非常非常水的,一本歌词,一本漫画,一本非虚构,两本就名人回忆录,一本science fiction dystopian。二月份就真的很水,就这样就过去了。然后三月份的时候,第一二个星期还是读不进什么书,就刚刚上个星期开始回学回了一点,然后一下子停了好几本,基本上今天会提到的书都是上个星期读的。
但是我三月份就觉得硬气特别好的就是,乔治·克鲁尼他又上百老会开始演一个话剧。他上一次在百老会的时候还是198几年,就时隔好多年重新再上百老会。这一次的这个剧目叫做《Good Night and Good Luck》。大家如果说记得的话,同名一部电影。我是在查这部剧的背景的时候,才知道他是当时这个电影的剧作家和导演和制片人。他大学的时候修的是记者,他爸爸是一个newscaster,新闻主播。
这个剧是关于麦卡锡年间的故事,大概是1970年的时候的美国麦卡锡这个人,让大家相互揭发,就让大家挺害怕的一段时间,政治上面非常动荡。然后就去讲这一段时间的故事。对,然后大家听跳岛的话会知道钟娜是主播之一,钟娜也是翻译了赛利·鲁尼的很多作品的译者。他自己也是一个作者,完成了一本自己写的小说,最近卖了,准备在出版的阶段了。
他在纽约有一家书店,就在Union Square附近。他们最近做了一个群展,我也有幸在这个展览里面有两件作品。大家如果说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下我麦点写在show notes里面。这个展好像是到三月底吧。就算大家去看展的话,也很推荐去逛一下这个书店。我从他们家买了曼兰之前推荐过的一本马来素描。
所以在纽约想要买一些中文书的朋友,那边是一个很好的资源。最后唐本自己要聊一下。对,我刚才就在看我二月到现在读了什么东西,我发现我三月其实没有读什么东西,三月可能就读了一本漫画,然后在我二月大概数了一下,我居然读了十本书。然后二月初的时候,我都在读关于Ace、Sexual、Romantics,类似那种书,大概读了好几本。
但是我觉得那些书没有办法拿出来很好的跟大家介绍,我觉得没有什么好介绍的。后来一段时间,我其实一直都在读Ace,就是人家写的那些日记、随笔啊,关于生活那些。然后大部分都是日文的,等一下我会有好几本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觉得读那种,我就忽然好像有心情想去窥视到了别人的一个生活的状态啊,什么这种的,我觉得还蛮有趣的。然后一开始读、读、读,就一直读了好多本。但我是挑的基本上都是女性作家,然后我对男性作家的日记没有任何的兴趣。
三月的时候我出差了一次,但我觉得我的出差没有像曼兰那样有那么多好的东西可以跟大家分享。然后我就是因为每年我都要去Ace出差,Ace就是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它一般都是今年是美西,明年是美东这样子,不知道为什么今年在一个大中西部,一个叫在俄亥俄州的Columbus这么一个地方。
It’s like a middle of nowhere。Columbus有一个同名电影,特别特别好,在那边有很多建筑,是非常有名的,还是一个建筑界的一个mecca,很多学建筑的人会去Columbus看建筑。然后是Columbus可能唯一一个特别值得炫耀的那个点。他们看了很多别人写的日记以后,自己也开始写日记。
是的,这等一下可以介绍书的时候可以说,确实因为我自己看了一些,从二月底的时候我也就开始写一些随笔类的日记。以前我的日记就很流水账的感觉,就说我这个星期做了什么什么事情,或这个月我做了什么什么事情,就感觉记笔给自己,你想记。
然后读了人家的那种日记啊随笔,我觉得我也可以这样写,然后我就换了一种写日记的方式,我会把那个link放在Columbus里面,大家感谢去也可以去看。反正就是时不时的写一些,我觉得还蛮有意思,感觉是那种你从生活里面经历一些事情,挑选一些,可以把它组织成一个看起来比较完整的一篇东西吧,就还蛮有意思的。
那我们闲聊完毕,让我们来进入推荐书的时间。那还是从JS先开始给我们介绍第一本想要推荐的书吧。那我来推荐我二月份唯一读完的一本书,它的名字叫《Alphors》,作者是Miranda July。这本书讲的是一位45岁的已婚女性艺术家,她是一个半知名的网红,有一个non-binary的未成年的孩子,以及一个表面平静的婚姻。
在她居住的和谐的小区内,最近她发现有一个陌生男人躲在她家附近拍照她,然而这不是唯一一件让她内心隐隐不安的事情。因为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如果我能活到90岁,我的人生就走完了一半,或者如果把人生看成两次生命,那么我的第二次生命才刚刚开始。我想象了一个梦幻邦的旅程,包括一个山洞、一个悬崖、一块水晶,也许还有一个迷宫和一枚金戒指。这本书讲的就是她的下一半人生。
于是借着去纽约采访一位名人为友,她准备从洛杉矶的家出发,横穿整个美国,来一场迟到的一个人的公路之旅。出发前,她的丈夫为她制定了详细的行车路线,她许诺她的孩子每京停一站就给他们带礼物。有人们甚至为她推荐了12本有声读物和许多播放列表,一边她在驾车途中相应的路段收听。
然而,女主开出去20分钟后,就在一家不起眼的汽车旅馆中安顿了下来。她迷恋上在家务站遇到的一位20多岁的小伙,并持巨资请对方的未婚妻将她汽车旅馆的房间改造一新。她一开始极力否认她对那个年轻小伙的感觉,直到在和朋友的深夜电话中对方一句“你还好吗”,就让她开始破防。引用:“我开始哭,哭得厉害,不由自主地抽泣起来,我当然爱她,我喘着气说,我疯狂地爱着她。”
她和这个小伙在对方女友铺设的浪漫的房间里,床上、卫生间里,做了一切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没有上床。同时,女主每天都和她的丈夫和孩子通话,编造着她假装在路上的所见所闻。她和这个小伙的关系不是青春的激情,也不是浪漫的再一次体验,而是一种身份探索与权力游戏的混合体。她沉迷于不是自己的自己,沉迷于被凝视,被欲望,被误解。
全书充满了,并不仅限于,阴道,击巴,屁股,自卫,插入,以及他们的各种代替词,讨论的且并不仅限于,生育,更年期,衰老,同性欲望,多角关系。总之,这是一本完美的关于女人如何发疯的书,心酸而又充满幽默。如果你目前正在谈一场疯狂的恋爱,你每天因为吵架,想念对方,欲望等等,也不能没。你正在出轨,或者渴望经历一场出轨,你正在体验被抛弃的心碎,或者绝经的烦恼,又或者,你并不想亲力亲为这些事情,你只是想从阅读这样的情节中获得快乐,那就去看这本书吧。
我也看到这本书,它的封面被到处,你的书评网站啊什么的。我不知道它是这么一个故事,这么疯狂的一个故事。好,那么我们就曼兰下一本书。那我来讲一本,可能读起来没办法那么快,哪怕它很薄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叫《Sweet Days of Discipline》,这个书最近出了中文版,叫做《管教的甜蜜岁月》,作者是一个瑞士的作家,弗洛亚·维吉。
但是这本书其实是用意大利语写的,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查一下这个作者的长相,长得非常非常非常漂亮,非常非常非常性感。Anyway,刚好在伦敦逛书店的时候,我就问了那个店员,就说有没有这本书的英语版,然后他说只剩下最后一本了,我就给你找来,然后我就觉得,哇,这就是缘分,这是命中注定。
我跟他就是有缘分,所以我就买了,所以我就读了。这个小说它其实很薄很薄,这个作者写的东西都不是很长,它设定在一个瑞士的一所偏僻的寄宿学校里面,而且是个女校。在书的开头,试试者就点名了说,学校附近女孩们经常去散步的那个地方,其实就是瑞士德语诗人瓦尔泽最终死去的那片雪地。
所以她们就是在一个很偏僻,很美丽,很安静的地方,学校里面的女孩都有着非常显赫的背景,书中就直接提到说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女孩,足以组成一个联合国。可是在试试者我这个人的经历,这个学校其实是一个弥漫着衰败气息的地方,英语又晦暗,而且一如既往发生在学校的故事总是始于一个转校生,无论是在通俗小说里面,还是在文学小说里面,永远都有一个转校生出现了。
在这个小说里面,这个转校生就是一个叫做弗雷德利卡的女孩,整本书并没有什么情节,只有这种女校凝制的百无聊奈的氛围,以及困在寄宿学校里面两个少女之间混合着征服欲的迷恋。作者他非常擅长用看似矛盾的表述去捕捉女孩们之间微妙的情愫,以及那种近乎恋恶般的凝视和无限的拉扯。比如他会写令人失望的语言,“The Pleasure of Disappointment”,比如说他用来形容少女时代是一个衰老年迈这个词,来修饰他的少女时代。
而且我会说,他与其是在注视另外一个女孩,不如说是在注视另外一个女孩的不幸,她的unhappiness。就整本书的语言给我一种尖锐清透的感觉,就像一块刚刚掰下来的冰,所有的一切都在我的审美取向上横跳。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本拉拉文学,因为technically他们没有一些很国际的感情,但毋容置疑这是一本queer文学,内容和文字都是非常queer,非常奇异的。
仿佛这个文字中有潜藏着令人迷醉的巫术,不属于我会推荐给所有人的小说,但我特别特别的喜欢。我已经mark了。对,我也是,觉得听起来是我会喜欢的那种。而且我觉得就是女校或者是男校,尤其是小孩子那种的,我很喜欢这种setting,但是我们看过很多男校的东西,我觉得女校的还是应该要读得更多一些,要能够被发掘出来一些更多可以去读的,我还是蛮想读的。
而且我还去mark了一下这个作家的其他的几本书,觉得他是一个还蛮有意思的一个作家,想去读一下。对的,而且这个小说给我一种氛围就有点像互联网上形容的那种禁欲风,就是因为禁欲,所以性感,整个小说都会有这种感觉。我刚刚曼兰在说这本书的时候,查了一下这个作者,因为我想看照片,然后就找到了纽约客的一个采访,这个记者在写,说《The Sweet Days of Discipline a silken dagger of a book》,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形容,是silken dagger,就丝绸一般的匕首。
确实很有这种感觉,顺滑的在往你的血肉上面划过你的皮肤,给你割,但是又没有割得很深的那种感觉。听起来很性感。这本书就是什么都没有发生,但是很性感,就是很奇怪。
而且就是稍微一个题外话,我也查了一下它,发现它的很多书都是New Directions出版社出的,我还蛮喜欢那个出版社,因为它基本上是出一些很有意思的非英语的文学作品。《多和天》的叶子也是他们出的,没有很大众在推的那些非英语的那些书,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就蛮喜欢这个出版社的。
那我们下一本的话是H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我来给大家介绍一本,把我拉出阅读卷代期的书。这本书叫做《The Wedding People》,作者是Alison S. Park,我不知道有没有读对她的姓氏。这本书的主角叫做Phoebe,她不久前刚离婚,情况不是特别好。离婚的过程十分的漫长,又是在疫情的封锁期间,同时还得继续着自己大学教授的生活,给学生们上网课。
现在疫情结束了,她依然十分心碎,某一天醒来,她临时决定去自己一个人去和前夫一直想去但一直没舍得去的海边的度假酒店。那天是一个星期二,她连假都没请,直接翘班,酒店里办理入住的客人排队排了长龙,而且都相互认识。这时候Phoebe才得知酒店被一场婚礼承包了,目之所及都是来参加婚礼的人。
幸好因为一个人工错误,Phoebe的预定不仅没有被取消,而且反而住进了全酒店景色最好的房间。在这场婚礼中呢,新娘的名字叫做Lyla,Lyla是一个富家女,有一点小姐脾气,但又很雷厉风行,很能干。每次Lyla做一个决定,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只要有钱都不是问题,拍板做决定真的很容易。
Phoebe和Lyla初次见面是在电梯里面,Lyla是一个很典型的美国电视电影里面的新娘,那种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地策划了婚礼的每一个细节。Phoebe的出现无疑是让她感到失去了对婚礼的控制,更让Lyla担忧的是Phoebe的度假计划。这两个人初次见面的对话节奏又快,内容又好笑。
Lyla连珠炮似地追问,Phoebe冷静地回答和反问,仿佛他们已经是认识很久的老朋友了。看似水火不容的交涉,最终结果却是Lyla邀请了Phoebe参加婚礼,还把自己妈妈的衣服借给Phoebe穿,因为Phoebe竟然一身换洗衣服都没有带,谁去度假不带一箱子衣服的。
Lyla还说服了Phoebe在酒店住久一点,当然Lyla的邀请并不是仅仅因为交了一个朋友那样喜庆的邀请,而是更加出于自私的目的,能让婚礼顺利进行。我卖了这么多关子就是因为我在对这本书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借来读,阅读体验感觉非常好,所以我还是觉得少透露一些情节比较好。
这两个人物在一起的化学反应实在是太好了,火花四射但又时不时透露出对对方的温柔,每次他们两个人交锋,我总能感觉到那种好莱坞以前五六十年代的screwball comedy的那种电影,机关枪一样,机智幽默的对话让我越来越喜欢他们。读书倦怠期我觉得就是一个很大的工程,这本书拍成电影的话我觉得肯定很好看,然后我查了一下,果然这本书的电影版权已经被买下来了。
而且我脑海里面的卡斯已经选好了,欢迎大家读完书之后我们来讨论一下我们卡斯选择。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很合适在通情的时候读,就是那种小说非常的轻快,故事又好,人物又讨喜,读起来很没有负担,是在任何心情下都可以读下去的小说。所以大家如果正在像我们一样在读书倦怠期的话,想要尝试一下读一些节奏快一些的,有情节的书的话,这本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唐本呢?唐本的第一本要推荐的是什么?那我刚才也说了,这个月我基本上都在读这些日记啊,然后随笔啊什么的。然后首先我就来推荐一本,这本其实就是让我想自己开始写的一个原因,这本书叫做《Niki no Lenshu》,然后中文翻译就是《日记的练习》,作者是Kudo Len,工藤林英好像我记得他的那个中文翻译过来是这样子。这本就是他的一个日记的练习,我觉得非常straightforward, 他就是一个日记的练习。
整本书的话是他一共写了大概从四月份一直到来年的三月份,然后他每一个月就会写,把他自己每一天的那个日记,但是他有时候记有时候不记,反正就要每一天的日记先都这样琐碎的放在一起,这个他叫做日记的练习。然后在每一个月最后,他呢会写一个大的,也不能算是总结,但就是他对这个月发生的一些事情的一些想法。
然后他叫做Niki no Hone班,日记的本番,本番就是正式的,正式的日记,类似于这样子的。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第一点是这个作家他本身是写一些散文,然后写一些儿童绘本,然后写诗歌的作家,所以他的文字非常的好,还有就是他选取什么样的东西,什么样的事件放在他的这个日记里面,我也觉得非常非常的妙。
他不会写说我今天起来几点,吃了什么做什么,他不会写这些。他会写一些日常发生的一些,可能他觉得有意思的事情啊,一些对话啊,或者他一些感悟啊,然后放在每一天的那个日记里。有时候他可能这天什么都没有,他就什么都不写,最后等到每个月结束了之后,你可以看他选取了哪些,放在了他真正的就是这种随笔类型的日记里面,他怎么样去把这些小的素材去利用,然后去重新编排,编排成一篇稍微长一点的这种每个月的代言号的总结一样。
所以这样读起来非常非常有意思,而且他会给你一种新的写日记的一个视角。这样子的话,我觉得我自己也有没有写下去,但我到现在为止,我还是会有点,这种可能变成你的生活的一部分。然后我就觉得还蛮有意思,让你每天的生活,我觉得都会挺有意思的这样子。
这本书,我其实还蛮希望它出中文版,就你也不是说你出,它里面学到什么,而是非常的很简单的一个人的,很平常的一个女性的她的一场生活。这样子但是我觉得它的文字也好,它的这种写作的这种方式也好的话,就非常有意思。如果大家能读日文的话,其实还蛮推荐大家去读一下的。
这样的话,听唐本讲,虽然说还没有读过书,但是也已经蛮受鼓舞的了,首先是不要去立宏大的愿望,就开始写嘛,对,先写起来,开始是最重要的。是的,写不下去的话也是你的日记嘛,只是浪费了一个本字而已。说到这个我就想起来,我去年好像九月份的开始,我买了一本五年日记,反正我以前没有读到的书。
然后我一直就是有持续在写,反正我每天都有写,然后无论我去哪里的话,我就会把那本子带上,然后每天我也会,因为只写一两句话可能就会成为我的一个生活习惯。然后每天睡觉前的时候就记一笔,然后要快睡觉一下,哦,对,我自己还没写,然后就写几笔。
然后可能就写我今天干了什么,就没有特别多的想去选择,就完完全全就是那种流水账的那样子,记一下,然后可能就记五年这种事情,你知道吗?所以这三月份怎么样呢?最后的话是JS要推的第二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作者之一,今年的新书,它的名字叫《Universality》,作者的名叫Natasha Brown,是一个英国的作者。这本书开始于一个错综复杂的形式案件。
作者将它煞有介事地发表在2021年6月的阿拉松杂志上,是篇新闻调查题为傻瓜的黄金。这篇文章可以在作者的网站上找到,它讲述了流行病封锁期间在英国乡下农场的一场非法聚会活动。这座住宅属于一名叫做理查德的银行家,他喜欢在乡下各处收购房产,在流行病期间,他将这座位于西岳克郡的农场建给了一名叫做杰克的青年居住。
两个人身份相差非常悬殊,前者是腰缠万贯的资本家,后者是穷困潦倒的无业青年。其实他们两者并没有特别的交集,让杰克战身术到那里也只不过是正巧理查德目前的一个空置的房产而已。杰克独自居住将近一年后,慷慨地与自己不久前刚刚认识的女友分享了这个农场。
后者属于一个名叫Universality,普世教的激进年轻社群,由一群失业的年轻白人组成。他们主张抛弃一切资产,寻找废弃或者空置的乡下农场居住,实行极简主义,靠种植,特别是种植大麻来自给自足。九月一个寒冷的夜晚,一百多个普世教的信众在这座农场中狂欢,杰克却拿起一根400盎司的金条。
在后面的报道中,我们得知这条金条的价格接近80万英镑。杰克拿着这金条将普世教的头目砸得昏迷不醒,随后带着金条潜逃。警方由于在流行病期间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而又迟迟没有找到嫌疑犯,很快就将此案件抛至脑后。然而,这个案件本身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地方,就像这篇报道所说的那样,揭开这个奇怪而令人不安的夜晚所发生的事件是非常值得的。
一个现代语言隐藏其中,揭露了英国社会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无情腐蚀下,变得支离破碎的结构。失踪的金条是一个不道德的银行家,一个具有标志性的专栏作家,和一个激进的无政府主义运动之间的连间点。章节截止到此,这仅仅是这本小说的开头,更加错综复杂,更加展现英国社会的东西还在后面。
随着调查的深入,银行家理查德以及失业的年轻人杰克的故事会一点点浮出水面。作为读者,你会对这个故事中所谓的坏人或者罪犯,渐渐产生同理心,这全依赖于这篇报道的作家。隐藏在这篇报道后面的是两位女性作家,一位是待业在家的年轻黑人记者汉娜,一位是上了年纪,极受欢迎的又一作者莱妮。
两者可能在很多方面意见相左,但他们都深知文字的力量,就像全书开头的题词,记住,文字是你的武器,是你的工具,是你的货币。同时他们对运用的,运用文字操纵读者驾轻救赎,就像莱妮在采访中说的那样,我们告诉你,你想听到的,同时让你相信这是事实。
尽可能客观地告诉你,让你的读者相信他们是在替别人受委屈。这两位作家和这则新闻报道中的人物,有着怎样的私人恩怨,他们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所以这篇报道究竟是出自谁手,而他又是怎样虚解事实,蛊惑读者的?作者或者出版社还特意制作了一个线上调查面板,为了强调这种错综复杂,也为了增加这种以假乱真的感觉,而这一切复杂的故事和人物关系,虚构与非虚构,都是在短短的不到200页中完成的。
其实当时JS在伦敦跟我分享这本书的时候,我后来发现我买过这个作者的第一本书《Assembly》,但是还没有看。它其实也蛮薄的,这somehow我没有看下去,但是它那个台版设计也特别可爱,所以就是用了骑马钉,我就被蛊惑了,这一次推荐之后我打算看一看这个书。
然后我要推荐的第二本,其实somehow也跟我的伦敦之行有关系,因为这是一本从中国大陆空运到伦敦,再空运到柏林的这么一本书。这是在我那一系列代购的物件中的其中一本,曼兰带了一个很大的箱子,但是里面绝大多数,而且最主要是很沉的东西,都是代购给别人的,然后我去伦敦见到了他,拿到了这些东西,然后把它带回了柏林。
我其实回来是没有行李额的,就是我去的时候是有行李额的,就还好,就是带的书也多也没有关系,但其实我要澄清一下,我没有带一个很大的箱子,我带的是一个carry on,是我第一次带这么小的箱子出面。以前都是带很大的箱子,真的吗?你好,就是这是我空运到,somehow现在应该抵达柏林的这么一本书,它的名字叫《雪孩子》,作者是Octavia E. Butler。在第29期上半年已读书籍推荐中,是有案例过这位作家的另外一个代表性作品。
这本书最近也出了中文版,中文版是翻译的做《雪源》,而这本《雪孩子》则是Octavia他的短篇代表作,是收录了他的七个短篇和两篇杂文。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擅长写Oppression的作家,他的几个短篇,无论是聚焦于工厂的劳工也好,还是说描绘着外星的异足也好,都或多或少跟压迫这个主题,是相通的。但是他所书写的又不是那种完全的对立的,非常明晰的那种压迫,而是更为复杂的东西。
就比如在这个标题一篇,也是我个人最有感情的一篇《雪孩子》里面,Octavia设定了一个被外星异足占清后的世界,而且这些异足是长得像虫子一样,就有着长长的柔软的身体和足,可以把人体紧紧的围住。这些异足为人类设定了一个保护区,就每期明月说你待在其中就会被保护。因为一旦出去你可能就会被其他异足奸杀之类的,就是各种各样残暴的行为。
所以人类就被镇养在这个小小的地方保护起来,并被捅为一些会产生迷醉效果,并麻木他们的五官,并延长他们寿命的异足卵。所以在这个小说中人类就成了异足的玉体,或者更具体的说是人类男性成为了异足的玉体。而小说的主人公就是这么一位男孩,他是还没有成年,他就被许给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异足女性领袖,并说成年之后要为他诞下他的孩子。
为此他被允许独享一颗卵,而家中的其他成员都要共享另外一颗。这个男孩一直都明白,为这个女性异足领袖诞下孩子是他的使命。但是不料有一天他遇见了一个出逃的,也怀孕的男性,并且目睹了他自己即将面临的血腥和残暴。这个故事不长,但是层次非常的丰富。
当然他在很多层面上都可以理解,就比如说他是一个书写男性怀孕的故事,一个描绘把男性置于女性位置,他们便觉得自己受了剥夺的故事。但是他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关于努力志的故事,也可以理解为关于殖民史的故事,也可以理解为一段有读亲密关系的故事,甚至是一个关于爱会让你做出何等疯狂和危险之事的故事。
比起我另外一个非常喜欢的科幻作家勒古恩,Octavia是更加着迷于书写令人不适的东西,可能因为他所处的境况。在他之前甚至之后都没有一个非裔的女性的科幻作家,取得他这样的地位,所以他无论写什么都会令主流文化产生不适。于是你可以在他笔下读到他生命中所有的恐惧,就包括这个雪孩子,他说是因为他为另外一本小说去调研的时候到了那种热带地区会有很多很大的虫子,所以他对虫子产生了恐惧,所以才引发了这个故事。包括里面有写那种要打非常沉重零工的那种工厂工人,他那个故事就是因为他年轻的时候因为没有钱,所以他被迫要去打零工,他必须要两三点起床写作,而且他每次写作就会提醒自己说我不要回到那个境地,我要远离那个境地。
所以他才会写下这样的故事,就是他所有生命中让他恐惧的东西,都会化成种种怪诞跟惊奇血腥的残暴。就从虫行的异族也好,荒芜的末日也好,到围果人体的触手也好,到麻醉意志的气味也好,就一个个短小惊悸的故事里面包裹的,就是让我又着迷又害怕的噩梦,让我一次次忍不住去读他。我对他的喜欢是一种近乎生理性的喜欢,读他东西会让我头皮发麻,让我哼的这种感觉,我觉得我会永远地阅读他,推荐他。
我看到那个曼兰在豆瓣上面mark了之后,我就立刻去mark了他的英文版,对,我觉得是我会喜欢的那一类。而且我就是提一句,就是他的英文版是那个Seven Stories Price出版社出版的,我也蛮喜欢这个出版社,它是英文的话,它出安妮·艾尔诺的很多书是他们出的这样子。还有就是刚才曼兰说的那些,我就想到我忘了是在哪里看到这句话,但是我当时看完了之后,我就一直把他写在我自己的一些介绍里面的话,我就很喜欢用这句话,就是“如何能成为一个问题?”我觉得这个作者本身他就是一个,you know,a problem,就是他是社会被认定他的一个问题。
所以他作为一个问题,然后他要把这些全部都写出来,可能就是用这种方式去写,而让人的不是也就是当一个可能所谓的主流看到一个问题的那种不是,但他其实不是一个问题,他不是一个问题,社会本身才是一个问题。 顺便说一句,我听了这本书的有声玩,是吃人之爱的主播读给我的。说到Octavia Butler自己作为让人家不适的时候,曼蓝说到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非裔科幻小说家,我觉得到现在依然可以这么说。我觉得非常可惜的就是非裔的科幻小说家还是比较少,就是有一些非裔的科幻小说家,但是没有像Octavia Butler这样子的一个高度,或者到她这样一个有名的程度。
我记得当时有看过一个她的采访,她就提到说在她写作的那个年代,她就遇到过一个黑人科幻小说作家,而且还是个男的,所以就是非常非常可惜。很难得的是有Octavia Butler这样子的一个存在,而且她已经被广泛阅读并且认可。我就觉得Octavia Butler实在是太,她太会写了,太厉害了,神力般的存在。
对,我现在想到那个Parable of the Solar,我刚刚也想说那本书,在1990年代开头的时候出版这本小说,写的是2023年还是2025年,我们现在就活在那个年代,她当时写的这个年代,然后好多事情都,小说里面的事情都成为现实了。我觉得这个实在是太可怕了,希望这个现实世界不要真的往她那个小说方向发展。
就是刚刚Ash提到的这个,就是Octavia那次采访,中文版里面其实有收录她的两篇关于写作的杂文。其实在第一篇里面就有提到说她自己长大的期间,没有任何的黑人科幻女性作家,只有一位黑人科幻男性作家,可能就是Ash刚刚说的那一位。这个作家我其实我也没有听过,就说明Octavia C.R.B.她有名多了,我自己就这么觉得。
对,然后她还有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在听到她创作科幻作品的时候,就说科幻小说对黑人来说有什么好处呢。她就有点很想反驳这个问题,但说各种形式的文学对黑人来说有什么好处呢,就各种形式的文学其实都是在质疑现有的制度,或者探讨或者警告,这一切对黑人来说有什么好处呢。其实我觉得她是一个很有血性,应该这么形容嘛,就是她在那个年代可以做出这样子的发言,而且她真的很厉害。
这里面两篇后记有写她每天就非常高强度的工作,因为她没有钱,而且她不停的投稿,不停的被拒,不停的投稿,不停的被拒。甚至有一次就是被agent接收了稿子,然后对方说给她寄到一个什么出版社,然后对方还收了她手续费,但是这个投稿并没有成功,所以她其实是亏了钱的。她就是一直处于不停的拒绝,然后每天两三天起来写作,真的是觉得她无论在各种层面上都是一个非常令人佩服的女性。
刚刚说到那个采访那一段,我记得看到一个Tony Morrison的一个采访,就是当时Tony Rose问她说,你什么时候会写白人为主角的小说呢?然后Tony Morrison那个时候就真的是发火了,你不会问白人作家说类似的问题呢?就我为什么一定要去写白人为主角的小说呢?我为什么不可以写黑人的小说呢?
就是少数族裔的作家去写任何一些主流的小说,都会被质问说你什么时候才能归队到主流的队伍当中来,什么时候你才能写一些带领好我们常见的那种小说。就不要再以身份啊,不要再以自己的这种少数族裔,不要买这个牌,就觉得很offensive,但是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提问的方式,就大家觉得很多提问之后会很有局限性。
我觉得少数族裔的创作者,社会会给他这样的一种困境,他写和自己相关的故事也不可以,不写也不可以。是,我们勤劳的曼蓝要不久去吃人之爱做一期关于Octavia Butler另外一本书的精读,嗯,真的。
OK,那我们下一本书的话是H。好的,我下一本来180度转弯,完全跟科幻没有关系。我要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做Wale Fall,这本书的作者叫做Elizabeth O’Connor。这本书的时代背景是1938年二战前夕,威尔士附近的一个小岛,这个岛非常的小,三英里长,一英里宽。
最东边有一个洞穴作为地标,最西边的地标是一个灯塔,岛上一共有12户人家,人口大概才70多个人吧,一个神父和一个波兰人维系着灯塔的运转,岛民们靠打鱼和种植为生,自然资源并不丰富,生活也不富裕。小岛的一年是这样的,春季的时候,在冬天离开的鸟儿们都回来了,食物充足,繁育后代。夏季,家里面的女主人们会去洞穴里面采集白长石,打成粉末用来把房子重新刷白。
夏天,过了之后气温就立刻下降,鸟儿们都逐渐离开了,冬天,大家尽量都待在家里面,海水上涨,寒风凛冽,圣诞节的时候吃鱼,随后宰一头羊寄海。故事的开头是在九月,一条金鱼搁浅了,年纪大一点的人都说这是个玉角,是好玉角还是坏玉角,大家似乎都没有能够达成共识。
岛上的生活很艰难,能去大陆工作的人都搬走了,于是岛上被遗弃的房屋比有人住的房屋要多得多。我们的女主角叫做Mannot,是一个18岁的女孩,她勤恳地学习英语,就是想有机会能够离开小岛,去大陆生活。此处括号,岛民们都说威尔士语,因此当两个人种学者Edward和John十月份来到小岛的时候,马上就雇佣了Mannot当翻译。
我们的女主角对这两个学者充满了敬仰,也充满了希望,希望也许通过帮助他们可以让她离开这个小岛。逐渐地她看到了这两位学者的主观性,光环逐渐退去,他们所谓的观察,加入了太多自己自身的英国社会的价值观和标准,少数群体即便是研究的主体,依然缺乏话语权。对于岛民来说是艰难的日常生活,但对于这两个外来人来说,则是理想和浪漫的生存状态。
这并不是一本很长的书,而且章节都特别短。在上一期里面我介绍了一本很安静的,没什么事情发生的小说,这本书也是一样,很安静,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情节。虽然金鱼搁浅和岛上来的陌生人都是大事,但是都谈不上情节。
我很喜欢作者在叙事的时候打破叙事,插入两位学者记录的岛上的歌曲和传说。我很喜欢的其中一个故事,让我觉得正是因为人类需要依靠自然资源生活,因此让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对自然能够产生一些敬畏。这个故事是这样子的:一个小男孩在沙丘上玩耍的时候,找到了一根手指的骨头,他把骨头带回家,放在枕头下面,但是骨头应该是在地底下的,而不是应该在地面上,因此他打乱了自然的秩序,鱼上岸走路,鸟儿从天上掉下来爬行,人用手走路,蝴蝶猎鹿,兔子猎狐。
小男孩还会听到有声音在他耳边说,把我的骨头还给我,小男孩就吓坏了,尽量把骨头带回沙丘并且祷告,一切随即恢复正常。故事的叙述者说,如果我父亲在海上看到一只不能飞的鸟,或者是一具漂浮到海上的羊的尸体,他回家之后就会把我的口袋翻出来,坚持认为一定是我偷了东西造成的。要是他看到搁浅在沙滩上的鲸鱼,我父亲一定会疯掉。
这里再补充一句,我是在读了这本书,读了一半之后排到了有声书的队,借出来就从头听,发现体验特别的好。就有声书它做了简单的音效,能够听出来哪些是采访录音,哪一些是书写的文字,而且那些歌曲在纸张上阅读你只能读到歌词,但是听有声书它就是有旋律的。
我觉得书名它有两层意思,或者说是两种读法,一种是鲸鱼丘记,也就是鲸鱼的搁浅和故事的发生是在9月10月,鲸鱼和丘记也就是两个小说的两个元素。另一种就是经络,就是well fall标准的翻译吧,鲸鱼的尸体坠落到海底能够给很多生物提供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里面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忍不住想到这个岛和岛民给两位学者提供了资料,帮助了他们的产出,但是却无法阻挡自身即将消亡的事实。
时代的大背景是二战前夕,书中的人物时不时告诉我们有征兵的消息和战争即将爆发的传言。作者还告诉我们岛周围的海水不是蓝色的,而是灰色的,然后就觉得就像这本小说给我的感觉一样,灰蒙蒙,阴沉沉,诗碌碌,非常的惆怅,空旷。作者的文笔非常非常优美,简练,让这本书充满了忧伤的诗意,十分的优美。如果大家能够静下心来想要读一本文学性比较强的一本小说的话,我就非常推荐这一本,书也不长,大概就三百页不到的样子。
我立刻被安理了,我已经下载了这本书。对,我也是,记得上一次看,我不知道这两者有没有一点类似,就是这种写了半天,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又发生了一些事情的这种情节的,还是曼兰推荐的《素草的冬天》。OK,下一本的话该我了,我下面要推荐的一本还是一个essay集,就随笔集,然后名字叫做《不要在这里吃炸鸡便当》,然后作者是小圆碗。这作家现在在日本非常的红,这是他第一本书,然后这本书是他其实一开始是自己自费出版的。
他把他自己平常的日常生活写的一些随笔集成了一个集字,然后自己自费出版,然后这个自费出版的书当时就大卖。他可能是历史上面卖的最多,我忘了是多少本,但是他当时是大卖,因为大卖了之后,然后就被那个出版社找到,然后签约了之后,正式出版了这本书。出版是在2022年,2023年的时候,他又出版了另外新的一本书,也是一个散文的合集,叫做《Korega Seigatsu Nanokashila》,这是生活嘛,就大概就是这么翻译这样子。
我为什么很喜欢这本书呢,就是因为他,除了他的一些语言很好之外的时候,觉得他写的这个东西非常有意思。他只要是写的这个作者本身,18岁的时候,他家里是在东京比较偏远一点的那种,所谓的城乡结合部类似于那种地方。他从那边自己出来,然后到了东街大城市里面了之后,去做一个理发师,生活也是挺贫困的。
然后自己他这个人也比较,但也好地笨笨地,就是他没有特别的,讨人喜欢呀,或者是会那个什么,比较笨拙的这么就处事,为人处事方面是比较笨拙的这么一个人。然后他的一些日常机,又比较穷,然后他的这些年轻时候,18岁,一直到20多岁的时候,这么一段时间的一个经历,当时我读的时候非常有意思。我就让我想到的是那个火花那本书,就是有极植树火花那本书。
火花里面写的那些不走红的搞笑艺人,然后我觉得这个作家就让我想到那些搞笑艺人。他会把他一些经历的一些事情,很多可能他觉得工作里面,受到的委屈呀,或者是指贫穷的生活呀,受过的伤害呀,他的原始家庭一些东西呀,把他写的没有那么的沉重,又是好像有些时候还挺好笑,但有时候又是让你觉得挺难过。就非常,他非常会去写这么一些故事,写自己的一些故事,让你去关心他,让你觉得这个人非常非常的有意思。
我当时读完后在豆瓣的短片里面写的,就说是,你看他写的一些什么在理发店打工呀,走过的晚上的道路呀,喜欢过的谈过的恋爱呀,喝过的酒呀,遇到的朋友什么,全部都非常非常频繁的。但是但以后的失败,因为他没有成功过,他的那个这个没有一个,好像说我经历的这件事情,他没有成功过,其实一些很频繁的,很失败的这些,很普通的这些日常,但是在他的笔下非常的闪闪发火,让你非常非常的喜欢,所以我非常非常的推荐。
我很推荐这本书如果能出中文版的话,我觉得可能也会很好,也不是很长的一本书,就是非常非常有意思的这么一本随笔这样子。刚才他们推荐那本书有英文的翻译吗,他们知道吗?我觉得应该还没有,因为他这本书就是正式出版是在2024年去年才出版的,所以他应该现在没有。而且我不觉得英文他会去出这种essay,就是like nobody,就是没有任何那种知名的人写的这种essay集的话,可能不是特别会出的。
OK,然后那下一本的话是JS。我推荐的最后这本书是一本德语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Bruyder,兄弟的意思,作者是Tommy Jackie。顺便说一句,Tommy Jackie这个作者就是我推荐的上一本书,Natasha Brown的德语翻译。然后很有意思的是,Natasha Brown那本书感觉是千判万判,本月13号在英国各大书店网站上可以出售,但是早在这之前,德语的翻译就已经可以在德国买到了。
这本书讲述了两个素未谋面的德国黑人,前半段讲米克,后半段讲加布里埃尔,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生育于1970年的东德,有一位来自非洲的父亲,但这位父亲几乎缺席。两人的成长轨迹完全不同,他们都生活在一个以白人为主的社会当中,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应付自己的身份、欲望以及人生。
米克出生在1970年代的东柏林,由单亲母亲抚养长大,父亲是个从非洲来的学生,但从未在他的生活中出现过。米克从未真正试图进入主流社会,他逃避规则,拒绝规范,靠着一点点的才华,几分运气和个人魅力,游荡在不同的女人之间,游荡在白天和黑夜之间。
20岁的米克认识了一位来自美国的黑人摄影师,后者大他十几岁,极具个人魅力,挥金如土,结交了一堆艺术界的名流,每夜流连在柏林各大夜店中。米克将他看成自己的榜样,和他像兄弟一样同进同出,而这位美国人的真实身份是一个毒贩子,他通过将毒品吞噬到体内,然后将毒品运至柏林。最终,他邀请米克以及他当时的女朋友,一到前往加勒比海运毒,然而在回来的路上却出了差错。
而加布里埃尔则是米克的镜像对照,同样是70年代出生,父亲缺席的黑人男子,却选择了完全相反的路径。他在西德长大,后来成为一名知名的建筑师,也在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他常驻伦敦,有一位法国妻子和儿子,生活看似完美,他一向自信优雅,掌握全局,这正是他花了几十年时间精心打造的身份,一个沉稳、文化高度融合的非洲裔德国知识分子,已经超越了肤色,掌握了全部的话语权,他习惯了被尊重,并且相信只要足够努力,足够优秀,就可以赢得社会的认可。
然而这种扮演,几乎让他处于崩溃的边缘。加布里埃尔这段的开头,是他被他常年的客户,一位希腊商人,邀请去爱琴海的私人帆船上,过几天逍遥的假期。结束假期后,他回到伦敦,并没有旅途的劳顿,他站在镜子面前,欣赏着自己的裸体。他已经四十多岁,身体却依然健壮而美好,于是他就拿出了自己一辆昂贵的赛车,在伦敦的清晨的街道上骑了一圈。
当他将车子站时停靠在家门口时,一位年轻的遛狗的女性经过。这位女性在加布里埃尔眼中是故意放狗过来,在他的爱车上拉了一泡屎。加布里埃尔一开始只是语言上警告对方,但是对方不理不睬,让他一下怒火中烧。这个一向优雅克制的知识分子,愤怒地用双手抓起了地上的狗屎,跑向了那个年轻的女性。
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过塑造人物如此鲜活的小说,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能让你感到共鸣又爱又恨,再加上作者有一种非常有节奏感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就如同夜店中的低音古典,一气呵成,不断推进,既随性又精准,既密力又清晰。她善于使用简短的句子,自然的口语,断裂感十足的段落结构,创造出一种贴近人物呼吸的叙述方式。
就像一曲DJ的混音曲,现实和回忆在语法结构上没有边界,读者被卷入到人物的情绪波动之中,随着强有力的节奏,在意识的舞池中起舞,没有出口,只能跟着节拍走下去。这本书之前查了一下,已经有了英文版,所以不知道英文的翻译是否保留了德语这样的风格。同时如果你想感受一下从85年到千禧年,柏林这座城市的变迁,又或者是怀旧一下90年代西方,特别是柏林的夜店玩画,这本书也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好,那么我们就骂了下一本书。我们刚刚在聊那个Octavia Butler不是讲到,少数族裔写自己的故事也不行,不写自己的故事也不行。接下来推荐的这本书就是少数族裔写自己的故事。这本书叫做《码头上的陌生人》,作者是欧大旭,他其实是一个华裔作者,他的身份比较复杂,他是在台北出生的,然后父母是马来西亚人,但他成长是在吉隆坡。 最终决定是要专注写作,这是他本人所写的一部关于离散的回忆录。就是伸着一张亚裔面孔的他常常会被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是哪里人。他却始终想不出一个非常适切的回答,于是在这本书里面他选择透过家族的回忆和时代的记忆,思考自身的身份。
就很难去描述这本书的内容,因为他更像是作者在捕捉自己的思绪。如果非要总结的话,我觉得借作者的一句话来形容还蛮好的:可怜的亚洲人好苦哦,到处都是烦死了。就是这种亚洲人的命苦贯穿了全书,但作者他并不是以一种沉重的血淋淋的视角去描绘自己的生命。
正如他自己在书中吐槽的,也就是说亚洲人写创伤,千万千万不能写得太明显,太直接。没有人愿意出版血汗回忆录,如果你非写创伤不可,你就要拐弯抹角,你就要借一只动物引玉,你就要借一把引子比拟,总之什么都好,不要写得太直接。
当然在这本回忆录里面,他并没有借什么动物引子来叙述,他只是从最细微的言语和生活细节之后勾勒,或者说试图勾勒自己的面貌,又轻盈又动人又真诚,还夹杂着些许幽默。就比如作者写他过海关,他从大陆到香港,他从大陆这边大家默认他会讲普通话,就批啪啪给他讲普通话。
他往前走,literally走几步,香港海关立刻就开始给他讲粤语,而到了泰国,他一落地就被当成当地人,大家就开始批啪啪啪跟他讲泰语。即便这个作者再三解释,对方也只是笔划着表达,哎呀,你跟我们都一样的啦,都是自己人啦。
就是让他忍不住感慨说,这或许无关长相,只是我们希望,或者我们但愿所有人都可以跟你我一样。大家都希望陌生人,码头上的陌生人是自己人,是我们能理解的人。
就比如说他在书的开头就讲说,因为他外婆身体不好,所以他就时隔多年回到老家的乡下,就已经记不太清楚事情的外婆,会一直掏下自己的孩子,而抓着这个陌生的、不是很熟悉的外孙不放,就讲一些旧事。作者就写到说,在你家,这个你就是外婆,你对我连珠泡一句,接一句的讲个不停,我忽然理解到我跟你有一个共通点,就是想要弥补失去的时光。
我赫然想到这段婆孙情,其实是一片隔阂时,我和你的亲近,能以两个人之间的隔阂来丈量。就比如说他去英国念书的时候,他的英国同学都可以清楚地讲出自己几代几代前是什么什么职业,什么什么出身,什么工厂的老板,什么之类的,而他却只是对自己祖辈的生活略知一二。
因为他被反复告诫说,你滞留在过去是没有好处的,你困在创伤里是没有好处的。于是他们就必须像重新书写民族史一样,挖掉自身记忆中一块又一块见不得人的东西,悄悄灼灼,砸出一个洁净的、干净的、无瑕的、平凡不会引起任何他人侧目的故事。这样阉割自己的过往,才能奔向这个社会,这个移民社会,取得他们的所谓的光明美好的未来。
就是这本书很薄,好像就是八十几页九十多页,取决于看哪个版本,确保我读哭了很多次,我很推荐这本书。我看到它也是有中文翻译的,不过是繁体版的。我读的其实就是这个版本,这个版本翻译得非常好,非常自然,就像这个作者还是literally在用中文写作一样。
OK,那么下一本书的话是H了。我来推荐一本日本的小说,我读的是英文本,英文版本叫做Strange Pictures,这本书有中文版,叫做《怪话迷案》,作者是雨穴。
我先说一下这本书的大概,它是说一个大学生无意间找到了一个显为人知的博客,博客记录的是很平常的家庭生活,博主是一个年轻的男子,妻子怀孕,不幸在生育过程中死亡,博主就停止了更新。在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突然发了一篇道别文,直虎自杀了。
这个大学生对这个博客很痴迷,甚至把整个博客打印出来进行研究,分析博主最后一篇发文,发现了很多蛛丝马迹。通过摆弄博客中的几幅插画,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随后小说的镜头给到了这个博主的母亲,一个高中美术老师的谋杀案,调查这起谋杀案的警员和一个前记者。
几个看似不相干的故事,到最后都能够完美地圆起来。作者是一个知名的油管博主,总是戴着一个面具出现。这个面具像手工做的,就是眼睛和嘴巴都是像个小孔,有点诡异,又有那么一点点可爱。
这本书的英文译者是James Rian,他在网站上有一篇博客文章,讲了一下他翻译这本书的一些挑战,但他强烈推荐要在读过这本书之后,再去看他的翻译体验,因为涉及剧透。但是在开篇的时候,他说这本书的英文版本在英国和美国同时出版,在英国的营销把书归类为推理类,而在美国的宣传则是宣传成恐怖小说。
译者说两方都是对的,因为作者定位自己为恐怖小说作者,但显然是用推理小说的梗来讲故事的。我读这本书是因为看到书的简介里面,有一个Janice Hallett的评价。Janice Hallett是一个英国推理小说家,用可以算是这种书信体的方式来写推理小说。
我读过他的其中一本,就去结合电子邮件、警方笔记、新闻报道、社交媒体文章等等来讲故事。出版的时候受到了高度的好评,我也挺喜欢的,所以看到他评价作者是一个打破常规的安静恐怖大师的时候,我就很想读。安静恐怖,Quiet Horror,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其实想想也就是诡异而已。这个marketing做得真好,成功把我套进去了。
这本书的开头确实让我觉得有一点点诡异,尤其是当你看到那些插画的时候,再加上对这些插画的摆动和分析,确实让我感到不安,也确实吊起了我的胃口。我觉得它这个局势摆得很有意思,除了开头的这个影子,后面的几个故事就更像传统的罪案小说和推理小说。
对我来说,这是一本三星的小说吧,尽管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几本推理小说里面,虽然经常会结合社会问题,但是我总觉得有作者炫耀智商的感觉。这本书尤其,我作为一个读者没有参与感,当然这也不是一个问题,不妨碍故事的好听。
总之我觉得还是蛮好看的,可能会有特别喜欢这一类书的听众,已经知道在到处推荐这本书了,我终于难得在节目上推荐一本,已经有中文的书,摩铁出了这本书的中文版,叫做《怪话弥安》,我看到在豆瓣上面最近好像很热门的样子。
我自己还蛮感兴趣的,所以我也不是很喜欢经常去读一些那种恐怖的日本恐怖小说和推理小说,我读的也比较少,但是就H说完之后,我觉得好像听起来还挺有意思的,说不定我可以去看一眼。中文的那个翻译,我看一下还是我的友邻。
好吧,他好像翻译了很多那种,我有关注他,我发现他好像翻译了很多那些,就是日本的小说之类的。你有听说过这个作者吗?没有,我不关注这一个,完全没有听说过这个作者。他有两本书最近好像,你可以去看他的油管,就是他好像是先有油管视频,在一个视频里面讲完了,然后才有的这本书,应该是这样,我不确定。
但是就是你可以听懂日文的话,我觉得他的油管可能会比较有意思。这个中文的封面,上面那个面具就是他真人会出现在油管视频里面的那个面具,真的是那种又诡异,但又有那么一丁点可爱的那种感觉,就很日本。
对,我刚才查了一下,就是那个Amazon上的,书的书腰,上面也是他自己。这本书不叫做Henna A,就是奇怪的话吗?它是新一本书叫什么奇怪的家?对,是全靠floor plan。我明白了。
然后它那个就是奇怪的家还是有漫画版的,我可以先去看一下它的那个YouTube。下来该我了。我推荐的最后一本书的话,还是一本日记,但这本日记是有中文版的,就是都和田叶子的和语言漫步的日记,然后这本书应该也是曼蓝读过的,其实我还在读,我可能读到70%还没有读完,但我想正好这个月我都在读这些日记类的,就拿出来分享一下。
它和刚才我说的那两本日记,或者说是随笔不同的一点就是,这本日记多和田叶子它有个主题,这个主题就是写语言,它每一天或日常中对一些语言的一些词的一些思考,非常非常有意思,尤其是像我们读过一些多和田叶子的小说了之后,就可以知道哦,它是这么想语言的,所以它是这样子去,因此它去创造了这么样一个角色,或讲这么样一个故事。
比如说它中间有一些提到那种德语和日语之间的差异,也好,反正就是像你是说德语的,你看日语做一个外部,然后去看母语,或者说是你做一个外国人讲德语,你去看德语,然后中间那些细微的一些差异,就让我想到之前我们推荐它的另外一本书,那个Scarter All Over the Earth,那本书里面写的设定女主角是一个,首先她日语是消失的,然后那女主角说的一些语言,像是那种拼贴起来的,语法也不是很正确,但所有人都懂的那种。
我去读了她的日记,我知道她为什么,就她那个语言日记的时候,我就知道多和田叶子,为什么会去塑造这么样一个角色出来,或写这么样一个故事,还有一些可能就是非常的让你觉得对语言本身的一些思考,以及是像作为一个作者,他怎么样去选取语言。
然后可能让你作为一个读者去读的时候,你以前没有去注意到的事情,他可能就是让你会提醒你,然后让你去注意到这样子。总之我是觉得这本书非常非常的有意思,很适合所有人去读,唯一唯一一点就是我觉得,如果我其实很好奇中文的翻译,因为我当时在读的时候,它里面其实也有很多大量的德语嘛。
我自己就不懂德语的话,我读的时候我只能就有点那种隔靴搔痒的那种感觉,我可能理论上我在懂你在说什么,但我可能没有办法那种跌身的那种感悟,就说你说这德语的这些不同啊,怎么怎么样的,像他里面有提到说年轻人先说的德语,可能被一些以前人,尤其外来移民说的那些德语,然后被一些代言号的正统的德语瞧不起。
然后他还有提到一些那种是穆斯林的几个人,然后说rapper,然后用德语去说,然后那种德语好像又是不太一样或怎么样,这种话我只能是从概念上去理解,我就没有办法真正去理解他说到底是哪种德语。除了德语这边的话,他在日语里面更多的这些像谐音梗啊,或者是他自己的一些思考,日语的一些思考啊,我其实非常非常的好奇中文怎么能够把它翻译过来,然后让所有人都能懂的这样子。
其实这一点是我还蛮好奇的,就比如说如果你不会德语和不会日语,你去读这本书的话,你能够得到多少东西,我其实不是很清楚。但是这本书作者本身对于语言的思考,我觉得是所有人都可以去读的,而且非常非常有意思。
我很推荐这本书,他们在说的时候我就在看他的中文版,然后他的中文是金小语翻译的,译者是精通德语和日语双重语言的,我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最后再补充一句就是,因为这个月读了很多的那些日记什么的,我读了另外一本日记是小川密的,叫做什么深夜的例子,可能中文是叫这样翻译,写的是他一年,我忘了是哪一年,反正早几年的时候在德国,尤其是柏林居住了一年的他自己的一些日记。
就真的是很细小的一些东西,我看完了之后,后来就决定四月份去柏林找JS了,就因为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就觉得我要去柏林,所以后来就决定四月份去柏林找JS,还有阿卓。我们已经帮唐本安排好了他一周的旅行,还有参观的东西,票都已经订好了,票都买了。
是的,我要去柏林我也即将如此什么都不做,等着被安排。OK,这是不还有一本书想推荐。这一期是我阅读倦带期的解药,这本书我想聊的是叫做Victorian Psycho,作者是Virginia Fieto。
故事的时代如提所说,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故事的开头,书的叙述者是Winfrey Naughty,搬到了英国乡村的一个庄园,庄园主人有两个孩子,女主搬去庄园就是受聘去当两个孩子的家庭教师。这家男主人有点好色,但又不是很会调情,女主人呢就比较拘谨,本来就不太喜欢Naughty,更是因为吃醋就对他更加嫌弃了。
描写这两个孩子的笔墨比较少,他们也不是很讨喜,所以对这一家子都没有什么好感,但是你也会觉得Naughty这个人也没怀好心眼,总觉得他哪里有点不对。我读的时候一直在想Naughty的动机是什么,因为作者隐藏得特别好,你要一直读下去才能发现。我也就一直在揣测,到底是他是普通人还是超自然生物。
这个作者也很调皮,时不时的给你一个暗示,让你觉得就更加不确定了。作者埋了很长时间的线,然后我就一直在等他爆发,等高潮,直到书过了一半,才觉得比较精彩。故事的一开头有两个点我特别喜欢,一个是在向庄园的仆人介绍自己的时候,他说我是Miss Naughty,这个时候他打破了第四面墙,说读者们,在这里我给你们使个颜色,I wink at you。
读者如果说没有早就听出来,或者读出来这个谐音的话,这时候肯定懂了,就是Naughty,N-O-T-T-Y,和Naughty,N-A-U-G-H-T-Y,听起来很相似,尤其是在音音里面,前者是个姓氏,后者则是淘气的意思,暗示着这个叙述者肯定不是一般的家庭教师,动机不纯。
还有一个点,也就是在他刚刚到庄园的时候,他一个人在厨房,拿起了一只拔了毛的鸡,拿起了鸡头,刚要下口,就被人看见问他是在干嘛。他开了一个玩笑说,哦对不起,我们不可以吃小孩子的吗?仆人很不安地笑了笑,然后说这是生的呢,还不能吃。
然后就化解了尴尬的一幕,我听的是有声书,朗读者特别好,朗读者说这句话的时候又轻盈又正经,你知道他在开玩笑,但又有一丝丝存疑,他是真的在开玩笑吗?就这两幕是对全书印象最深刻的两点。
除了结尾以外,我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有被很多元素吸引,一个是作者,作者他上一本小说,也就是他的出道小说,叫做Mrs. March,是一本心理悬疑类作品。当时也是宣传得很轻,各位网络书评都评价很高很高,还被Elizabeth Moth买下来要改编成电影。那本书我读了就觉得还好吧,没有特别特别喜欢,但是我很喜欢这样的风格,就是靠心理活动来制造悬疑,让你觉得整本书都有一种琢磨不定的,哪里不对,这种感觉。
还有一个是封面,封面是一幅画,是一个金色卷发的小女孩,像洋娃娃一样,是做旧的那种效果,还有一个是标题,Victorian Cycle,我第一个想到的是American Cycle,它可能是不是就是致敬American Cycle。还有一个是宣传,我从一个书店的介绍上面说,看到这本书是Patricia Highsmith和Sherley Jackson的结合体。
我觉得这是很高的赞誉啊,对吧,然后当时,当然我读完,我觉得这是,也就这样吧,虽然挺好看,但不能说被震撼倒吧。就想要看一个好看故事的话,我觉得这本书还是挺推荐的,还有就是如果说大家和我一样被这几个原字吸引的话,不妨读一读,就算说不是一个文学masterpiece,也是一个很好看的故事。
那么以上就是我们二月三月份的阅读总结和推荐,希望我们能够四月五月以后,读到更多有趣的书,可以和大家分享。好像我这期主播们都是在阅读倦带期,这是走出来了,然后我不知道其他人。
那么我们希望对四月份的时候,大家能够读到更多的好书,然后也欢迎大家给我们推荐你们读过的书,那么我们下一期见,拜拜!
This is an experimental rewrite
大家好,欢迎收听新一期的普通读者。普通读者是一个关于书籍的播客,不定期更新,我们提到的书籍都会列在节目介绍中,方便大家查阅。
大家好,我是唐本。
我是H,
我是曼兰,
我是Jazz。
我们这次录节目的时候,已经是三月底了,感觉我们好像基本快有两个月没有在一起聊聊大家读过的书。那么我们这期的主题是二三月份的总结,其实就是距离上次聊过之后,大家都读了什么书,可以拿出来分享一下。
至于我们为什么一直没有录节目拖到了现在,主要是因为我和曼兰都在出差了一周。正好在三月中旬的那一周,我们两人都在外地出差,所以这次录音一直拖到了现在。那么不知道大家在三月份,或者是二月底三月初的时候过得怎么样?大家的读书状态又是怎样的呢?Jazz,先说说吧。
Jazz:其实我是很久以来第一次一个月没怎么读书。二月份因为谈恋爱,只读完了一本书。然后三月份我去了伦敦三天,一口气读完了两本书,所以我突然觉得,谈恋爱和读书有的时候确实是两者不可兼得。
当然,很高兴的是在伦敦我又遇到了曼兰。你这个说法有点奇怪,使得我在伦敦好像偶遇了一样,明明是专门见面的,所以我的用词被一个编辑抓住了。最近几次录播,我发现我的中文用词有很多问题,常常被各种吐槽。总之,很高兴再次见到曼兰。
曼兰:我和Jazz在伦敦的时候,正好是伦敦最寒冷的一周。因为之前也有阳光普照,所以当时我感受到的伦敦早春的寒冷。那一周,我参加了书展,给人的感觉就是我忙于各种艺人的事务,抽空还接见了Jazz。然后我们一起逛了曼兰在伦敦最喜欢的地方——Barbican Center。
Jazz还在这个具有包豪斯风格的巨型建筑群里做我的向导,我们一起在那里买了一堆无用而美丽的东西。
曼兰:没错,Jazz说的对。其实Barbican Center并不是包豪斯风格,而是“粗野派建筑”一部分。虽然一开始设计的时候,被很多人认为是很丑陋,但我却非常喜欢那里,因为它将人造的自然环境和那些庞大的建筑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而且那儿是个社区文化中心,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参加了一个讲解的tour。
Jazz带我看的展览是一个叫Noah Davis的艺术家。我对他产生了好感,这次在伦敦我发现了两个喜欢的艺术家,这就是其中之一。我这次去书展确实像Jazz说的,作为艺人确实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每天都有要开的会,但我这次安排的相对少一些。
不过在期间遇到了不少有趣的人。比如,我在朋友圈和豆瓣上已经分享过的,那位代理人。他是Alice Smith的好友,提到如果明年我再去伦敦,他可以安排我和Alice Smith一起喝茶的机会。这种追星的心情让我感觉很激动。尤其是谈到他们的catalog时,我说有点像Alice Smith,他立即知道我也喜欢她。
他还掏出胸前的项链给我看,并告诉我这件是Alice送给他的故事,后面还提到《How to be both》这本书是献给他女儿的,十分甜蜜。他说,如果我这么喜欢Alice,明年我们可以一起喝茶,之后我还去了另外一家代理机构,聊了我翻译的作者Julian Amphil。
当时他说,Julian要离开他们的机构,但他曾提到有位中国编辑叫Maud给他写过信,他非常感动,向往在中国出版。哦,天哪,Maud就是我啊!我那时候递给他的名片是我的中文名,他完全不知道我的英文名,听到他这么说我感觉十分感动。
还有,我在企鹅出版社的晚宴上遇到了一个叫Lizzi的编辑。我们在晚宴前进行自我介绍时,我提到我翻译了Mona Abwa,那位写过《Bunny》的作者。Lizzi听后非常激动,告诉我Mona是她的老师,她一定要回去和她说我遇到了她的翻译。
我觉得这真是太有趣了,这次我翻译的三个非常喜欢的作家都和他们有了某种联系,总是会感觉只要你不放弃,终会追到新的那种满足感。还有,我在伦敦逛了一家非常漂亮的叫Don’t的书店,买了那本Eli的限量版硬装版作品,当然是硬签名的。
之前我一直不理解那个封面上挖空露出一个眼睛的含义,直到我真正买了这本书,才知道那个眼睛其实是麻眼。总之,当我打开书时,看到一个小女孩骑着马,和这个小说是完美契合的,这时我才意识到纸质书的美好。
我之前只看过图片,完全没有get到这一点。当然,我也没有去详细地研究这个封面的设计。但刚刚曼兰提到Don’t书店时,我一下想起来在纽约地铁上看到许多人背着他们家的背包。
Jazz:哦,对的!我之前不知道这个书店,看到人们背着那个包,才去查了一下,结果发现这是英国的一家书店,档次上比人们背的New Yorker的包要高一些。确实,我那天在书店逛了快三四个小时,期间站在他们收银台附近,看到至少有三个亚裔面孔的人在买包,感觉这个包应该是个热门商品。
而且,那家书店最有趣的部分在于,它们完全按照地理分布的区域来摆放书籍,有上面和下面一大片区域。比如说,德国和法国书籍都这样分开。这种布局不只按作者的国籍排序,也包括小说设定的地点,像某个小说虽是美国人写的,但设定在柏林,这样就关联性很好,非常符合我这种喜欢按地理位置读书的人的口味,所以下次我也会向大家推荐。
曼兰:对,后来我也去那儿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某些国家的书很少,而其他国家却很多,有些国家的书架数量让我大吃一惊。比如,加拿大这样一个盛产文学的国家,只有一个书架,上面基本都是旅游手册,而纽约的书架就有两个那么多。
Jazz:对的,美国的书架有分区。而德国的书则很搞笑,各种书几乎都是关于希特勒、《我的奋斗》的,二战和冷战时期的书。
我们在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时,发现人们最常买的东西就是他们的购物袋,我觉得几乎没有人买书,大家都是为了周边商品和咖啡所存在。
曼兰:是的,三月份怎么样呢?我们这期讨论的是二、三月份,所以我讲一下我的状态。其实二月份我什么书都没有读,状态特别差。
Jazz:二月份我读了六本书,其中两本是非常水的,一本是歌词,一本是漫画。二月份的读书真的是很水,就这样过去了。
你还记得吗,三月份的前几周我也提不进去书,直到上周才慢慢回归阅读,我这期会提到的书基本上都是上周读的。
不过我值得一提的是,乔治·克鲁尼最近又重返百老会,演出一部叫做《Good Night and Good Luck》的话剧。这一剧目让我惊讶,因为他上一次在百老会演出还是上世纪80年代。这个剧讲述的是关于麦卡锡年间的故事,是一段政治动荡的时期,关于“揭发”和“恐惧”的主题。
顺便提一下,钟娜也是翻译了赛利·鲁尼的很多作品的译者。最近他出版了一本小说,准备进入出版阶段。他在纽约有一家书店,最近做了一个群展,我也有幸展出其中两件作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我记录在show notes里面。
唐本:我刚才在看我这几个月读了些什么,其实三月的时候也没读什么,只读了一本漫画。二月我读了十本书,很多还是关于Ace、Sexual、Romantics那类主题。但我觉得没有办法跟大家介绍,觉得没有什么好分享的。
所以后面一直读一些日记和随笔,基本上都是女性作家的。我对男性作家的日记没有兴趣。最近我也开始写一些随笔类的日记,从以前的流水账方式转变为更加有趣的结构,开始试图记录自己的生活琐事。
那么,现在让我们进入推荐书的时间吧,让JS先来介绍一下他想推荐的书。 唐本:唐本的第一本推荐是什么?如我刚才所说,这个月我基本上都是在读一些日记和随笔。首先,我想推荐一本让我开始写作的原因,这本书叫做《Niki no Lenshu》,中文翻译是《日记的练习》,作者是工藤林英。这本书记录的是他的一些日记练习,非常直接。他大概从四月份开始,一直写到翌年的三月份,每个月写一篇日记,有时写得多,有时写得少。每一天的记录大致琐碎,最后在每个月结束时,他会写一个较长的总结,分享自己对这个月发生的一些事情的想法。
这种写作方式叫做“日记的本番”,即正式的日记。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趣,作者不仅写散文,还写儿童绘本和诗歌,文字清新优美。他选取的日常事件和对话都很有意思。比如,他不会写“我今天几点起床,吃了什么”,而是会记录一些他觉得重要的事情和感悟。有时,某天他什么都不写,直到月末才将选中的片段整理成随笔形式的总结。这种方法给了我写日记的新视角,虽然我还没有真正写下去,但它对我的生活有了启发。
这本书我很希望能有中文版发行,它讲述的是一个女性很平常的生活,文字和写作方式都非常有趣。如果你能看懂日文,我非常推荐大家去读一下。虽然我自己还没有完全读过,但读完后让我倍感鼓舞,首先要做的就是开始写,树立宏大的目标并不重要,关键是动手写起来。即使写得不好,也不过是浪费一本书而已。
Jazz:说到这个,我想起我去年九月份购入的一本五年日记。我以前从未写过,但自那时起,我每天都在写。无论去哪里,我都会把这本子带上。每天睡前我想起还没写,就匆匆写下几句话,记下自己当日的经历,虽然只是流水账,却形成了生活的习惯。老实说,其实我里头也没什么特别好要分享的,只是记录下我的日常。
那么,接下来JS想推荐的第二本书是什么呢?
JS:我最喜欢的作者之一,今年的新书《Universality》,作者Natasha Brown。这本书开始于一个错综复杂的事件,作者将内容发布在2021年6月的《阿拉松杂志》,讲述的是流行病期间在英国乡下农场的一场非法聚会。
这个农场属于一位名叫理查德的银行家,他在乡下收购多处房产。杰克则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年轻人,与理查德的身份形成鲜明对比。他们之间没有特别的交往。杰克在农场独居近一年后,将其和女友共享。这位女友是一个名为“Universality”的年轻激进社群成员,主张极简主义和自给自足。
在寒冷的九月,一个聚会上,杰克因拿起了一根价值80万英镑的金条,事件随之展开,警方却因流行病的问题将此案搁置。这背后却映射出英国社会在资本主义下的分裂与腐朽。随着调查的深入,理查德和杰克之间的故事缓慢展开。读者逐渐对这些所谓的“坏人”产生同理心,这似乎全赖于报道的作者掌控。他们用文字操控读者,让人意识到社会本身也充满问题。
我在伦敦时,分享过这本书,并发现我曾经购买过这位作者的第一本书《Assembly》,但还未看。希望在推荐后,一起读起这本新书来。
接下来,我要推荐的是一本与我去伦敦有关系的书,它叫《雪孩子》,作者是Octavia E. Butler。这本书最近也推出了中文版,称为《雪源》。这是Octavia的一部短篇集,包括七个短篇故事和两篇杂文。他特别擅长描写压迫主题,无论是工厂工人还是外星生物的故事,都透出复杂性。
在这本书中,尤其是题为《雪孩子》的篇章中,描绘了一个被外星生物占领后的世界。上述的外星生物像虫子一样,具有侵略性,而人類被置于保护区中,却是被压迫的存在。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未成熟的男孩,被赋予了遗传异族后裔的使命。故事探讨 masculinity、colonialism、和深刻的人际关系。
与我特别喜爱的科幻作家尤尔士相对,Octavia更往不适之处探索社会主题。作为一位非裔女性科幻作家,她的作品深入人心,值得不断阅读。
在此,我也听了这本书的有声版本,推荐给大家聆听。而说回Octavia Butler,她给社会带来的不适与引发的反思,在当今尚未见同类存在。
关于这一点我认识到,Octavia在她的创作中其实也是一种反叛。现代社会常常会质疑少数族裔创作者的身份问题,然而她用文字描绘的正是对这些问题的质疑与探讨。
唐本你说的很好,少数族裔创作者很容易受到质疑,但他们也有权表达自己的故事,脱离社会的刻板印象。
接下来,我们换个话题,H来分享你的推荐书吧。
H:好的,我的下一本书叫做《Wale Fall》,作者Elizabeth O’Connor。故事背景设定在1938年,即二战前夕,发生在威尔士附近的一个小岛。这座小岛非常小,三英里长、一英里宽。岛上有12户人家,只有70多人维持生活。
这本书描绘了岛上的一年生活,春天诸鸟归来,夏天采集矿石,冬天大家尽量待在家中,寒风冷冽。故事一开始是一条金鱼搁浅,岛民对此没有达成共识。生活艰难,岛民们大多去了大陆工作。
女主角Manott是一个18岁的姑娘,梦想通过学习英语离开小岛。有两位外来的学者来到此地,她被聘为翻译。随着接触的深入,她逐渐看清这两位外来者的主观性,令人感叹的是他们对岛民生活的理想主义并未关注实际的困境。
故事虽短,但语言美丽,我喜欢作者插入的岛上歌曲和传说。书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使我对自然深感敬畏,我非常推荐这本书,它充满了忧伤的诗意。 JS:好的,我推荐的最后一本书是一部德语书,书名叫做《Bruyder》,意思是兄弟,作者是Tommy Jackie。顺便提一下,Tommy Jackie就是我之前推荐的那本书《Universality》的德语翻译。很有意思的是,Natasha Brown的这本书感觉是千星万判,本月13号就能在英国的各大书店网站上出售,但德语翻译早在之前就已经可以在德国买到了。
这本书讲述了两个素未谋面的德国黑人,前半段讲述米克,后半段讲述加布里埃尔。他们都是1970年出生于东德,父亲来自非洲,但几乎从未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两人的成长轨迹截然不同,生活在以白人为主的社会中,却以各自的方式应对身份、欲望和人生。
米克在1970年代的东柏林出生,由单亲母亲抚养长大,父亲是从非洲来的学生,只是个名字,从未出现过。米克从未真正试图融入主流社会,他逃避规则,拒绝规范,依靠一点儿天赋、一些运气和个人魅力,在白天和黑夜之间游荡,与不同的女性交往。
在20岁时,米克结识了一位来自美国的黑人摄影师,他大约比米克大十几岁,极具魅力,挥金如土,与艺术界的名流交往,夜夜流连在柏林的夜店。米克把他视为榜样,仿佛兄弟一般出入。然而,这位美国人的真实身份是毒贩,他将毒品藏入体内,运到柏林。最终,他邀请米克和他的女友到加勒比海一起贩毒,然而在归途中却出事了。
与米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加布里埃尔,70年代出生,同样父亲缺席的黑人,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他在西德成长,成为了一名知名建筑师,还在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他常驻伦敦,身边有一位法国妻子和儿子,生活看似完美。他自信而优雅,似乎掌控一切。这是他花了几十年精心打造的形象,一个成熟的、文化高度融合的非洲裔德国知识分子,他相信只要足够努力,就能赢得社会的认可。
然而,这样的扮演让他几乎崩溃。加布里埃尔的故事开头,他被常年的客户、一位希腊商人邀请去爱琴海乘坐私人帆船度假。假期结束后,他回到伦敦,毫无旅途的疲惫,站在镜子前欣赏自己的身体。四十多岁的他依旧健壮,便驱车在伦敦的早晨街道上兜风。
当他将车停在家门口时,一位年轻的遛狗女生经过。在加布里埃尔的眼中,她仿佛故意让狗在他的爱车上拉屎。起初,加布里埃尔只是用言语警告,但对方无视他的愤怒,这一向优雅的知识分子最终愤怒地抓起地上的狗屎,冲向那个年轻的女性。
我很久没有看过塑造人物如此鲜活的小说,书中每个人物都能引起共鸣,让人又爱又恨。而作者使用了一种非常有节奏感的语言风格,读起来如同夜店中的低音古典,流畅而推进,既随性又精准,既紧凑又清晰。
她善于使用简短的句子和流畅的自然口语,以断裂感十足的段落结构创造出一种贴近人物呼吸的叙述方式。实际上,读者被卷入到人物的情绪波动中,如同在意识的舞池中尽情起舞。这本书之前查了一下,已经有了英文版,但我不确定英文翻译是否保留了德语的这种风格。
同时,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柏林从1985年到千禧年的变迁,或者怀旧90年代的西方夜店文化,这本书都能够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H:那么,我们接下来换个话题,我来推荐一本书。刚刚提到Octavia Butler和少数族裔写自己故事,我们说到的这本书就是少数族裔写自己的故事。书名叫做《码头上的陌生人》,作者是欧大旭。他是一位华裔作者,身份比较复杂,从台北出生,父母是马来西亚人,但他在吉隆坡长大。
这本书更像是作者通过家族的回忆和时代的记忆,探讨自身身份的离散记忆。因为他的外表是亚裔,常常被问“你是哪里人”,但总找不到合适的回答。在书中,他通过捕捉自己的思绪,体现出自己的感受。
很难描述这本书的内容,因为它更倾向于作者的思考。如果必须总结,我觉得用他的一句话形容简直完美:“可怜的亚洲人真痛苦啊,烦死了。”这种亚洲人的命苦如同主线贯穿全书,但作者并不是用沉重的视角来描绘自己的生命。
就如他所说,亚洲人写创伤时千万不要写得太明显、太直接。没有人愿意出版血汗回忆录;如果必须写创伤,就得拐弯抹角、巧妙比喻,反正不要写得太直接。
当然,在这本回忆录里,他并没有借助动物比喻,只是从最细微的言语和生活细节中勾勒出自己的形象,既轻盈又真诚,还夹杂些许幽默。比如,他描述过海关时,从大陆到香港,大家以为他会讲普通话,便用普通话对他连珠炮似的说。而刚走几步,一到香港海关,立刻换成粤语,到了泰国则被当作当地人,大家议论纷纷地以泰语与之交谈。即便他再三解释,大家依然觉得“啊,你跟我们也一样,都是自己人。”
他感慨道,或许这无关长相,只是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与他人理解。所以在书的开头,作者提到因外婆身体不好,时隔多年回到乡下老家,外婆抓着陌生的外孙不停地讲述旧事。而作者则意识到,他与外婆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想弥补失去的时光。
这段婆孙情在隔阂中显露出亲近,能用两人之间的隔阂去丈量他与外婆的关系。比如,作者到了英国念书时,英国同学们能清晰说明自己几代人的职业背景,而他对自己祖辈的生活却只知一二。他一直被告知留恋过去是无益的,困在创伤中更无济于事。因此,他们必须像重写民族史般,挖去记忆中那些见不得人的部分,才能赢得所谓光明美好的未来。
这本书很薄,约八十至九十几页,无论哪个版本。我读时多次感动,强烈推荐。如果你对繁体版有兴趣,它已翻译成中文。翻译得相当不错,读起来就像是作者在用中文书写一样。
接下来,我来推荐一本日本小说。我读的英文版名为《Strange Pictures》,中文版是《怪话迷案》,作者是雨穴。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大学生偶然找到一个记录平常家庭生活的博客,博主是一个年轻男子,他的妻子在生育过程中不幸去世,之后博主便停止更新。
在沉默许久后,他突然发了一篇告别文,随即自杀。大学生对这个博客异常痴迷,甚至把整个博文打印出来分析。通过对几幅插画的研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随后,小说的焦点转到博主的母亲,是一名高中美术老师的谋杀案,以及调查此案的警方和一名前记者。
这些看似不相关的故事,最终也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作者是一个知名的油管博主,总是戴着一个面具,非常像手工作成的,眼睛和嘴巴都是小孔,既显得诡异,又有可爱的一面。
这本书的英文译者James Rian在网站上发表了一篇博文,讲述了翻译这本书的挑战,而他建议在读完书后再去看他的翻译经历,因涉及剧透。然而,在开篇时,他提到这本书在英国和美国同时出版。在英国它被宣传为推理小说,而在美国则被标榜为恐怖小说。
译者认为这两种说法其实都正确,因为作者自认为是个恐怖小说作家,但显然是以推理小说的叙事方式来讲故事。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看到书的简介有一位名为Janice Hallett的推理小说家称赞作者为打破常规的安静恐怖大师。
我读过Janice的其中一本书,她以书信体的形式,结合电子邮件、警方笔记、新闻报道和社交媒体文章写故事。受到了高度评价,我也很喜欢,因此一看到她的评价时就相当想读。虽然这个“安静恐怖”的说法是我第一次接触,但仔细想想其实就是诡异而已,这个宣传做得真好,成功勾起了我的兴趣。
书的开头确实给人一种诡异的感觉,尤其是看到插画时,再结合对插画的分析,确实令人不安,吊起胃口。整个故事也很有趣,后面的情节更像传统的犯罪和推理小说。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本书还不错,是我读过少数几本推理小说中,虽然结合了一些社会问题,但总给我作者炫耀智商的感觉。这本书让我似乎缺少了参与感,不过这并不妨碍故事的吸引力。
这本书现在有中文翻译,摩铁出版社已经出版了中文版,叫《怪话弥安》,这本书在豆瓣上最近好像也很热门,听起来颇有趣的。同时我也想看看这个作者的其他作品。
H:接下来,介绍一下我读的最后一本书,这也是一本日记,中文版是多和田叶子的《语言漫步的日记》。这本书我还在读,目前大约读到70%还没有读完,但很想分享。
与之前我提到的两本日记或随笔不同,这本日记是多和田叶子以语言为主题。她每天对语言中的一些词语进行思考,非常有趣。尤其是,如果读过她的一些小说,就可以发现,哦,原来她是这样想语言的,才会创造出这些角色,或讲述这些故事。
书中提到德语与日语的差异,她用一种视角,让说德语的人看待日语,或是让外国人讲德语的思维方式,展示了细微之处的不同,让我想起之前推荐的另一部作品《Scalter All Over the Earth》,书中的女主角在失去语言后,讲述的语言如拼贴一般,尽管语法不正确,但大家都能理解。
阅读她的日记让我明白,为什么多和田叶子会编织出这样的角色或故事,以及作为作者她如何选择语言可能让读者在阅读时注意到以前未留意的事。
总之,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趣,适合所有人阅读。唯一一点我好奇的是,如果读者不懂德语和日语,阅读这本书能理解多少内容,我现在并不清楚。
但多和田叶子对语言的思考分享,让我感受到非常大的吸引力。我非常推荐这本书。最近我还读了小川密的一本日记,跟《深夜的例子》类似,书里描绘他在德国,特别是柏林生活一年的一些细微小事。我阅读完后,决定四月份去柏林找JS。
我们已经为唐本安排好了旅行计划,票也都订好了。他这次去柏林,应该会收获很多。
JS:很好啊!这期的书推荐真不错,希望未来我们能分享更多有趣的书。 H:那么,我们希望在四月份的时候,大家能够读到更多的好书。也欢迎大家给我们推荐你们读过的书。我们下一期再见,拜拜!